回到敦煌|正在消失的莫高窟

时间:2022-09-06 22:06:17 | 浏览:4557

你有没有想过,若干年后,你准备出发旅行,打开手机--输入目的地,结果却是“查无此地”,会是怎样的感觉?那个本该在地球上熠熠生辉的地方,经过岁月和人类活动的打磨,变成了尘土,“消亡”这个词,就让人太过沉痛了。莫高窟,或许终究逃不过这样的命运。

你有没有想过,若干年后,你准备出发旅行,打开手机--输入目的地,结果却是“查无此地”,会是怎样的感觉?


那个本该在地球上熠熠生辉的地方,经过岁月和人类活动的打磨,变成了尘土,“消亡”这个词,就让人太过沉痛了。



莫高窟,或许终究逃不过这样的命运。


有专家预估,无论如何,未来50年到100年内,莫高窟或将湮没黄沙中。



一直对敦煌、对莫高窟有种敬仰,以至于内心不够丰盈之前,不敢轻易踏足。


莫高窟每天的门票,需要提前预约,并且限制人数,超过限定,便无法进入洞窟观赏,而且还不允许拍照,不允许用手机、相机。


《石窟艺术的创造者》 潘絜兹 1954年


开始不理解,后来才了解到,为了保护洞窟壁画,敦煌研究院对每一个洞窟进行实时监测温度、湿度、二氧化碳含量和空气渗透率,一旦有害物质超标,洞窟会立刻关闭。


这也是我们去旅行时,门票包含最多12个洞窟的原因。


尽管敦煌研究院的工作人员,拼尽了全力保护洞窟的完整,但只要有人观赏,那就必然会对它造成伤害。


工匠安装佛头 五代 莫高窟72



雨中耕作 盛唐 莫高窟23 北壁


公元366年,僧人乐尊路经鸣沙山东麓,忽然见金光闪耀,如现万佛,于是便在岩壁上开凿了第一个洞窟。



隋唐时期,随着丝绸之路的繁荣,莫高窟最是兴盛,在武则天时就有洞窟千余个。


莫高窟在元代以后鲜为人知,几百年里基本保存了原貌。



真的好想让大家都去看看它,

但又真的好害怕。


第61窟-于阗公主等供养像-Charles-Nouette摄影-1908年


害怕若干年后,那些壁画、飞天只存在于部分人们的脑海中;


也害怕我们呼出的二氧化碳,氧化了洞窟的墙壁,模糊了壁画人物的脸庞;


更害怕有些人去动手触摸,导致壁画脱落。


第61窟-于阗公主等供养像-孙志军摄影-2011年



在情景体验剧《又见敦煌》里,研究敦煌学的学者,穿越时空,和一个叫做王圆箓的道士对话,讲述了莫高窟遭受一场空前浩劫,有多么令人心痛。



这个原本是农民,逃难到敦煌的道士,皱着眉头,大声的喊着:“我后悔啊!我真的不知道啊!”


他不知道1900年,在清理16窟的积沙时,发现了震惊世界的藏经洞。


里面存放着从4世纪到11世纪的历代文书和纸画、绢画、刺绣等文物5万多件,后来经他之手,上万件流失海外。



他不知道,英国人斯坦因谎称自己是印度人,骗王道士为了把玄奘当年取得的真经,重新带回印度发展。


王道士一听《西游记》里好像有这事儿,200两银子,29箱藏经洞里的经书、图画、刺绣,拿走吧。


1907年,斯坦因拍摄的莫高窟第16窟


他不知道,法国人伯希和是个地道的“中国通”,三言两语聊一聊,王道士就高兴了,进入藏经洞随便翻阅、随便挑拣,花了500两银子,带走了最精华的6000卷古书经文经典。



从无人理睬的小道士,这一下子变成了“文化传播的使者”,后来日本人、俄国人、美国人也没落下,分别运走了一批批经书。


如今,莫高窟文物被收藏到巴黎国家图书馆、卢浮宫、东京国立博物馆、俄国东方学研究所、哈佛大学等地,唯独留在中国的寥寥。



但时间从来不会因为你的悲痛而停止,莫高窟消亡的命运,也从未在历史的长河中改变。


1924年,美国人华尔纳来到莫高窟,剥离了唐代精品壁画26块,在莫高窟看到剥离后的壁画,心痛到泪目。



还雇了当地人锯下一尊半跪式供养菩萨像一身,以及北魏彩塑飞天。


经书拿走了,壁画和菩萨像运走了,无限的贪婪和掠夺,让莫高窟伤痕累累。



一千六百多年的时光,让莫高窟从无到有,从繁盛到逐渐走向消亡...


莫高窟,再也经不起任何的伤害了,我们却无法修复,更无力逆转。


它在漫天的黄沙中存在了上千年,却终有一天,将归于黄沙。


这种难过,只是想想便觉心痛。


在敦煌,即将消失的痛,不止莫高窟。


「月牙泉」


可能消失的原因:水位下降、沙鸣山向月牙泉移动



月牙泉是敦煌另一张熠熠生辉的名片,沙漠之中,一弯月牙碧波荡漾、清澈见底,在它身边稍作停留,像是能和曾经的自己对话。



古往今来以“山泉共处,沙水共生”的奇妙景观震惊全世界,加上悠扬的驼铃和绝美的日落,给敦煌这个城市又加了一份浓浓的色彩。


我跨越千山万水,只为看你一眼。



「雅丹魔鬼城」


可能消失的原因:常年的风力侵蚀、人类活动



进入雅丹魔鬼城,一派荒凉壮阔便呈现在眼前,金狮迎宾、孔雀玉立、狮身人面、西海舰队...形态各异的地貌,讲述着关于这里的故事。



它们在这片荒凉的戈壁上孤独的存在着,景区为了保护不被游客破坏,设置了观赏的范围、拉了一条绳索围挡,可当人们到来,总有些人跨越围挡,试图拍出“完美”的照片。


加上风力作用的侵蚀,魔鬼城,正在以一种缓慢但又不可抗拒的速度消逝,而我们却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它渐行渐远。



大自然和古代人民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人类活动和行为却使它们面临着消亡的命运。


历史已经成为历史。


我们除了惋惜,能做的就是在生活中节约资源、在旅行中爱护环境、爱护文物...不要因为我们的到来,加速了它们的消失。


这种无奈与悲伤,希望它永远不要发生。

来源:回到敦煌

相关资讯

八座敦煌洞窟“搬到了”北京,再现莫高窟神韵

澎湃新闻记者 陆林汉 综合报道8月29日,“文明的印记——敦煌艺术大展”在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对外开放。澎湃新闻了解到,展览从“经典敦煌艺术”“藏经洞专题”“1940年以来的敦煌艺术手法与精神”三大主题出发,展出复制洞窟8座,文物、临本、现当

雪落敦煌莫高窟

11月28日,丝路名城甘肃敦煌迎来降雪天气,世界文化遗产莫高窟银装素裹。 王嘉奇 摄图为银装素裹的莫高窟。 王嘉奇 摄 图为莫高窟雪景。 王嘉奇 摄 莫高窟周围一片白色。 王嘉奇 摄 图为莫高窟雪后景色。 王嘉奇 摄 图为莫高窟雪后景色。

【联动宣传】敦煌莫高窟:提供多元服务和产品 提升游客参观体验

编者按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8月13日给安徽黄山风景区工作人员李培生、胡晓春回信,对他们继续发挥“中国好人”榜样作用提出殷切期望。习近平在回信中说,你们长年在山崖间清洁环境,日复一日呵护着千年迎客松,用心用情守护美丽的

中国四大石窟之一的敦煌莫高窟,背后藏着怎样的秘密

截止2021年年底,中国共有56处世界文化遗产。在这些众多的文化遗产中,有一处极其特殊而神秘,甚至因此而衍生出一门专门研究它的学科。它就是莫高窟。莫高窟,俗称千佛洞,中国四大石窟之一,坐落在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很多人肯定都听说过,但未必去过

游甘肃世遗丨莫高窟 带您穿越千年

艺术宝库莫高窟、玉门关、悬泉置遗址,带您穿越千年时空,触摸历史脉搏。01莫高窟 带您穿越千年“莫高窟地处丝绸之路的战略要点,不仅是东西方贸易的中转站,同时也是宗教、文化和知识的交汇处;莫高窟的492个洞窟和石窟寺以彩塑和壁画闻名于世,展示了

数字化保存——让莫高窟“青春永驻”

作者:黄敬惟始建于公元366年的敦煌莫高窟,是中国古代文明艺术的宝库,也是丝绸之路上不同文明交流交融的重要见证。在漫漫黄沙中,这颗世界文明长河中的璀璨明珠,经受着风沙、湿度等多重考验。敦煌莫高窟官方虚拟形象“伽瑶”。游客在莫高窟数字展示中心

余秋雨:莫高窟

看莫高窟,不是看死了一千年的标本,而是看活了一千年的生命。一千年而始终活着,血脉畅通、呼吸匀停,这是一种何等壮阔的生命!01莫高窟对面,是三危山。《山海经》记,“舜逐三苗于三危”。可见它是华夏文明的早期屏障,早得与神话分不清界线。那场战斗怎

带你了解“世界艺术画廊”敦煌莫高窟

策划:王坎 杨丽娟 强郁文 马晨雨设计:王宇峰(来源:人民日报客户端)

敦煌莫高窟:充满魔力的佛教艺术宝库

7月10号,敦煌通高铁了,从兰州到敦煌8小时即可到达。这不啻为先进科技与经典文化的触摸、国之重器与文化圣殿的美好邂逅。虽然此时的敦煌早晚温差能差十多摄氏度,但6、7月份仍是敦煌旅游的最佳时间。高铁开入敦煌,莫高窟的神秘尊容好像更加容易面向公

唐宋时期,莫高窟修建达到一个高潮,为何会形成这种高潮现象?

莫高窟地处丝绸之路的一个战略要点。它不仅是东西方贸易的中转站,同时也是宗教、文化和知识的交汇处。莫高窟有492个小石窟和洞穴庙宇,以雕像和壁画闻名于世,展示了延续千年的佛文化。然唐宋时期莫高窟修建达到一个高潮,这个高潮是如何形成的呢?笔者认

友情链接

SEO域名抢注宝宝起名网妈妈知道币圈蛟龙果水果网IDO钻戒奶茶加盟网厦门交友聚会网攀枝花今日新闻网茶具百科网副业项目网雅培奶粉评价网婴儿车品牌贝贝熊母婴周氏周易起名官网燕之屋燕窝报喜鸟A股芬兰旅游网于氏取名宝典
甘肃旅游网是甘肃省旅游资讯网站,提供甘肃省内文旅资讯 ,甘肃旅游必去十大景点、莫高窟、鸣沙山月牙泉景区、嘉峪关关城、张掖丹霞地质公园、青海甘肃宁夏大环线旅游攻略、旅游景点信息、甘肃青海大环线10日游攻略、青海大环线旅游攻略、甘肃旅游攻略自由行线路攻略等。
甘肃旅游网 22939.cn ©2022-2028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