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9-06 22:14:44 | 浏览:3370
敦煌莫高窟,作为中国三大知名石窟之一,其保护和利用也走在了国内前列。
8月19日,在四川安岳举行的全国石窟寺保护学术研讨会上,敦煌研究院副院长郭青林也通过视频,远程作了题为《敦煌石窟保护历程与展望》的报告。
郭青林视频分享敦煌石窟保护历程
郭青林表示,通过长期的保护工作,敦煌总结出一套崖体保护技术体系、综合的风沙防护体系和完备的监测体系,在莫高窟壁画修复方面也形成标准模式,并通过数字化保护促进了石窟艺术的全球共享。未来,敦煌研究院将积极开展海外流失敦煌文物的数字化复原等工作……
据介绍,敦煌研究院,主要负责世界文化遗产敦煌莫高窟、天水麦积山石窟、永靖炳灵寺石窟,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瓜州榆林窟、敦煌西千佛洞、庆阳北石窟寺的管理。
谈保护:
70年总结出敦煌石窟崖体保护体系
促进石窟全球共享 已完成数字化洞窟200多个
“这些石窟以精美的壁画、塑像,包括建筑享誉中外,是中华文化的典型代表,是古丝绸之路沿线不同国家、地区的思想、宗教、艺术、文化汇聚的见证。”郭青林介绍,敦煌研究院是目前国内最大的综合性石窟科研机构之一,也是国内外最大的敦煌学研究实体,以及我国管理世界遗产数量最多、跨区域最广的文物机构。
从1950年改名为敦煌文物研究所,到1984年扩建为敦煌研究院,在郭青林看来,敦煌石窟的保护历程可分为早期保护、崖体保护、预防保护、数字化保护等多个阶段。
2022年7月24日,游客在莫高窟景区游览 图据视觉中国
“通过近70年的保护工作和经验,我们总结出了一套崖体保护的技术体系。”郭青林介绍,此外,针对壁画保护,在捷克壁画保护专家约瑟夫·格拉尔给莫高窟的保护带来新方法,开启莫高窟壁画科学修复后,敦煌研究院还和国外相关研究所合作了近40年,形成了莫高窟壁画修复的标准模式,并培养了一大批壁画保护和修复专家,一批年轻的修复专家也在成长中。“通过多年研究,参照中国文物保护准则,我们总结出了壁画保护流程。当然,最重要的是要把研究贯穿保护全过程,才能做到合理保护和最小干预。”
郭青林说,风沙是敦煌石窟除了岩体坍塌外的另一大问题,在预防与保护方面,通过多年努力,已基本建立起综合的风沙防护体系。此外,在国家文物局支持下,通过监测体系、安防体系建设,组成了一个比较完备的监测体系。
“数字化保护也是敦煌研究院开展比较早的一项工作。”郭青林表示,敦煌石窟的数字化保护起于上世纪60年代,目前研发和构建了高保真、高精度石窟文物数字化的成套技术,促进了石窟艺术的全球共享。“有石窟经过数字化保护后,会实现高倍率放大,为保护研究工作提供了重要资料。目前,已完成的数字化洞窟有200多个。”
2022年6月20日,敦煌莫高窟427窟,工作人员正在修复壁画 图据视觉中国
除了莫高窟系统保护外,郭青林还说,其它石窟也逐步开展了崖体加固、壁画保护和数字化保护等方面的工作。
谈未来:
建设敦煌学研究和石窟寺考古阵地
积极开展海外流失敦煌文物数字化复原
“未来的保护任务,既有莫高窟的主要保护任务,也有榆林窟及新加入的麦积山、炳灵寺石窟的保护工作。”谈及未来,郭青林表示,敦煌研究院将围绕“典范”(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典范)、“高地”(敦煌学研究高地)两大目标,文化遗产保护国家级保护研究中心、敦煌学研究与石窟寺考古权威阵地的建设为具体任务开展工作。
据他介绍,近期,敦煌研究院将在国家文物局大力支持和指导下,联合国内几家知名保护团队,积极申报全国重点实验室,积极开展海外流失敦煌文物数字化复原等重要工作。
郭青林提及的莫高窟文物保护工作未来十年计划
“针对莫高窟,我们近期规划了未来10年的一些重要任务,包括石窟本体保护研究、崖体及环境整治、数字化保护、预防性保护等方面的18项具体工作,以致力于莫高窟的长期保存。”郭青林说, 此外,敦煌研究院还将在榆林窟重点开展下洞子壁画的保护修复、保护设施建设和环境整治工作;在西千佛洞完成重点壁画、塑像的修缮,以及后续展示设施的改造升级、环境提升;在麦积山石窟针对安全性等3个方面展开工作;在炳灵寺石窟重点开展防洪排沙、危岩体加固及保护设施等工作。
阅读更多精彩,请点击下图进入《守护“乡野国宝”:石窟寺保护学术研讨会特别报道》↓
红星新闻记者 姚永忠 罗敏
责编 邓旆光
(下载红星新闻,报料有奖!)
在河西走廊的最西端敦煌的三危山有一座莫高窟。莫高窟,又名“千佛洞”,是我国三大石窟艺术宝库之一,被誉为20世纪最有价值的文化发现、“东方卢浮宫”,坐落在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以精美的壁画和塑像闻名于世。如此规模宏大的莫高窟是怎么建造成的呢?有
敦煌莫高窟,作为中国三大知名石窟之一,其保护和利用也走在了国内前列。8月19日,在四川安岳举行的全国石窟寺保护学术研讨会上,敦煌研究院副院长郭青林也通过视频,远程作了题为《敦煌石窟保护历程与展望》的报告。郭青林视频分享敦煌石窟保护历程郭青林
翻开中国五千年的灿烂文化史,有一个灿烂的名字被印刻在中国人的心中,它就是享誉世界的敦煌莫高窟。一千多年前的先人们在这里为后人留下了大量珍贵的文化宝藏,见过这些精美壁画和雕塑的人们,无不赞叹古人精湛的技艺和高深的智慧。莫高窟千佛洞是中国文化史
故宫是中国现存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木结构宫殿建筑群,是中国古代宫城发展史上现存的唯一实例和最高典范,其宏大建筑和珍贵的宫廷典藏真实见证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创造,展示了古人追求天人合一、万邦协和、正谊明道的价值理念,贯通了古代中国源远流长的文明
敦煌地区在远古时期本是浩渺的大海,而后海水退去,形成湖泊,今日已成干旱的沙漠地区,年均降水量仅39毫米。敦煌四周环山,当我们乘坐民航飞机俯视敦煌的时候,可以看到绿洲周围呈圆形的湖岸轮廓。莫高窟开凿在敦煌盆地南面的鸣沙山东麓的断崖上,崖高40
封面新闻记者 李庆 王越欣10月20日,由中国文物学会、中国文物报社主办的“2021全国十佳文物藏品修复项目推介活动”终评会在京召开。由文物修复、文物保护、科技考古、博物馆等相关领域的15名专家组成终评委员会,经过材料审阅、项目汇报、专家询
来源:央广网 央广网兰州8月13日消息 (记者 邸文炯)8月13日,记者从敦煌研究院莫高窟开放管理委员会获悉,为积极落实属地疫情防控政策,根据《敦煌市关于暂时关停室内文旅经营场所及暂停相关活动的公告》相关要求,自2022年8月13日起,暂停
图为2020年11月7日,晨光沐浴中的莫高窟标志性建筑“九层楼”。(资料图) 冯志军 摄图为2020年11月7日,晨光沐浴中的莫高窟标志性建筑“九层楼”。(资料图) 冯志军 摄中新网兰州12月6日电 (记者 冯志军)敦煌研究院院长苏伯民6日
北京晚报 | 记者 马婧 武亦彬按原大小复制的莫高窟洞窟莫高窟第158窟涅槃像的等比例复制作品敦煌,丝绸之路上一颗璀璨的明珠。千百年来,东西方文化、各民族文化在这里进行广泛的交流融合,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魅力。如今,通过科技助力,2000多公里
作者:黄敬惟始建于公元366年的敦煌莫高窟,是中国古代文明艺术的宝库,也是丝绸之路上不同文明交流交融的重要见证。在漫漫黄沙中,这颗世界文明长河中的璀璨明珠,经受着风沙、湿度等多重考验。敦煌莫高窟官方虚拟形象“伽瑶”。游客在莫高窟数字展示中心
【编者按】“敦,大也,煌,盛也。”在盛大开阔的西北,敦煌因莫高窟闻名世界。这片古老的石窟见证了多元文化的交流荟萃,是世界上历史延续最悠久、保存较完整、内容最丰富、艺术最精美的佛教艺术遗存。但在千百年风云际会中,莫高窟一度经历了劫掠、破坏、风
标的1-3、中国唱片集团·数字黑胶系列-茉莉花、青年圆舞曲、让我们荡起双桨(音频+藏品包)购买渠道:鲸探app、发售时间:2022年5月31日10:00(抢购)创作:中国唱片集团有限公司发行方:中国唱片集团有限公司发行价:18.00元.发行
记者20日从甘肃省文化和旅游厅获悉,今年12月至2022年3月31日,兰州、金昌、白银、甘南、定西、临夏、庆阳7个市州将实行全域免费开放,敦煌莫高窟、嘉峪关关城、天水麦积山石窟等7处世界文化遗产均实行门票半价优惠,以吸引游客体验甘肃冬春之美
莫高窟藏经洞的发现非常偶然,1900年,一个杨姓的男子坐在第第16窟的甬道内抽旱烟,当他在北壁上敲打烟袋锅里剩余的烟灰时,听到了一阵空洞的回响,因此怀疑这里藏有一个暗室。他告诉了当时看守莫高窟的一位叫王圆箓的道士。
你有没有想过,若干年后,你准备出发旅行,打开手机--输入目的地,结果却是“查无此地”,会是怎样的感觉?那个本该在地球上熠熠生辉的地方,经过岁月和人类活动的打磨,变成了尘土,“消亡”这个词,就让人太过沉痛了。莫高窟,或许终究逃不过这样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