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易

欧易(OKX)

国内用户最喜爱的合约交易所

火币

火币(HTX )

全球知名的比特币交易所

币安

币安(Binance)

全球用户最多的交易所

敦煌莫高窟是被谁破坏的?

2022-09-06 22:25:19 610

摘要:这个故事,要从公元366年说起。这一年,是前秦的建元二年,一个叫乐尊的和尚,来到了离敦煌城东南约25公里的鸣沙山东麓。敦煌的地理位置按照唐朝《李克让重修莫高窟佛龛碑》一书的记载,乐尊“忽见金光闪耀,如现万佛”,所以就在这岩壁上开凿了一个洞窟...

这个故事,要从公元366年说起。

这一年,是前秦的建元二年,一个叫乐尊的和尚,来到了离敦煌城东南约25公里的鸣沙山东麓。

敦煌的地理位置

按照唐朝《李克让重修莫高窟佛龛碑》一书的记载,乐尊“忽见金光闪耀,如现万佛”,所以就在这岩壁上开凿了一个洞窟修禅。

开了这个头之后,前来建窟修禅的禅师就渐渐多了起来。

时值魏晋南北朝时期,天下虽乱,但佛法大盛,洞窟的修建直接得到了统治者们的支持。及至隋唐,“丝绸之路”兴起,地处要冲的敦煌一带,建窟之风更盛,武则天时期,洞窟修建的数量超过了1000个。

及至宋元两朝,这一带的石窟修建日渐衰落,多以重修前朝窟室为主。明代封闭嘉峪关,敦煌顿成边塞,至清康熙帝平定新疆,雍正设敦煌沙洲所,当年的石窟才渐渐重见天日。

这一带的石窟有名字吗?当然有。

按当时一位叫法良禅师的高僧在此修禅时的命名,称之为“漠高窟”,取意为“沙漠的高处”。又有一说,称“佛家曰修建佛洞功德无量”,“漠高”可为“莫高”,意为“没有比修建佛窟更高的修为了”。

“漠”和“莫”通用,后来就渐渐取了后者。

是为“莫高窟”。

莫高窟外景

莫高窟第275窟内景,建于北凉时期(公元397年~460年),为“禅窟”(供僧人禅行的洞窟)。洞内有大量“本生故事”(记录佛陀成佛之前的故事)。此窟的故事画为敦煌莫高窟现存最早的故事画。(图片来源:“云游敦煌”小程序)

时间就跳转到了1900年。

这一年是庚子年。五月末的时候,京城乌云密布:数万义和团团民准备大举入京,而入驻京城的各国公使馆,也急忙准备从停泊在天津大沽口的军舰上调来军队。一场大战迫在眉睫。

而在人迹罕至的敦煌莫高窟,一个叫王圆箓的道士却因为一个发现,被载入史册。

那是五月末的一天,按王道士自己的说法,他在清理莫高窟第16窟积沙的时候,发现墙上有道裂缝,然后就和助手杨河清凿开了裂缝。

莫高窟第16窟为晚唐河西都僧统吴和尚所建。图为窟内的北壁的壁画“持花供养菩萨”。(图片来源:“云游敦煌”小程序)

后世有争议,说其实是杨河清发现了这道裂缝后告诉了王道士,但事情的重点不在这里,而是在于两个人凿开裂缝之后,发现了一个洞,洞内又有一窟,窟内塞满了白布包,白布包里装满了经书和精美的佛家绣像,以及数不清的古物。

他们当时自己也不知道,他们发现的是一个藏有4万多份经书和古物的大宝库。

莫高窟第17窟内景。此窟于唐宣宗大中五年(851年)时开造,为当时河西都僧统洪辩的影窟(坐像即为洪辩)。西夏统治敦煌时期,莫高窟的僧徒们考虑到战争灾难,就把寺院历代保存下来的4万多件经卷、文书、档案以及佛像画等全部封存在此洞里,然后外筑补壁,并绘壁画掩人耳目。后来僧徒们逃难不归,此窟不见天日近800年。

因1900年被王道士发现,所以又被称为“藏经洞”。(图片来源:“云游敦煌”小程序)

那么王道士为什么要清理第十六窟的积沙呢?

因为他要在这佛教曾经的圣地,建一座弘扬道教的“太清宫”。

听上去虽然有些荒唐,但这倒还真的不能苛责王道士。

王道士生于1850年,籍贯湖北,在酒泉当过兵,退伍后没有职业,就入了道教,一路逃荒流浪,最终来到了敦煌,发现了莫高窟,于是就在这佛教的曾经兴盛之地安了家,起了一座小道观。

王道士虽然当过兵,又是个道士,但道袍一脱,还是个淳朴的农民。他的愿想也不复杂:身在“敌营”,我心虔诚,要让这曾经的佛教圣地,道教弘扬。

王圆箓道士

于是,他带着石灰桶,拿着草刷子,开始把一堵堵画着佛教故事的墙,就给刷了;一尊尊的佛教雕像,就给砸了;一些原本独立的石窟,把墙拆了,给凿通了。

王道士在做这些事的时候,应该是不会觉得有任何不对的地方的:

在这个鸟不拉屎的地方,我在这儿看管着已经很好了,这些壁画和雕像如果是很珍贵的话,怎么你们从来就不闻不问呢?

图为莫高窟16窟外的三层楼,即为王道士所修建。(图片来源:“云游敦煌”小程序)

不过,挖出的那些经书和古物,饶是王道士文化程度不高,但也知道,这是些不能随便处理的东西。

王道士接下来做了什么呢?

他徒步五十里,带着两卷古经文,去敦煌县城找到了县令严泽,希望引起重视。严县官瞄了一眼就把王道士给打发了——这是什么乱七八糟的东西?

王道士不甘心,在1902年再次拜访了新到的县令汪宗翰。进士出身的汪宗翰倒没有轻视,带人亲自去了莫高窟,取走了几卷经文,然后留下一句话:

“就地保存,好好看管。”

但凭王道士一己之力,怎么“好好看管”?他又专门挑出两箱经卷,行程八百里,去酒泉找到了道台廷栋,廷栋看了一遍,说了一句:

“这字还没我写得好。”

之后王道士又几次报官,甚至想办法给京城的慈禧太后写了封密报信,但石沉大海——老佛爷早已焦头烂额,哪有功夫管你这些?

一份饕餮大餐,主人不管,那就迟早会引来豺狼。

时间到了1907年。

那一年,英国考古学家斯坦因来到了敦煌,他对王道士说愿意帮他兴修道观,又说自己是唐玄奘的崇拜者,便取得了王道士的信任,被允许进入了藏经洞。

千年古窟,王道士不懂,县官不懂,道台不懂,老佛爷不懂。

但洋人懂。

观摩后大为震撼的斯坦因随即以仅仅200两银子的代价,就拿走了24箱佛经和5箱其他珍贵古物。

1908年,一个叫伯希和的法国汉学家又来了。他精通汉语,更轻松地取得了王道士的好感,而他的中国历史知识和钻研精神也远胜于斯坦因——在藏经洞中呆了整整三周,浏览了全部卷本。

伯希和在“藏经洞”内的自拍图

伯希和拍下的当时莫高窟内的景象

然后,伯希和以600两银子的代价,将其中最有价值和最珍贵的6000多卷写本和一些画卷,装满10辆大车运往巴黎,最终大部分收进了大英博物馆。

唐《化度寺碑》拓本,被伯希和带回欧洲,现分藏于巴黎图书馆和大英博物馆

劫难远没有结束。

1911年,日本人橘瑞超和吉川小一郎来到莫高窟,掠走约600件经卷。

1914年,俄国人奥尔登堡来到敦煌,掠走一批经卷,并盗走第263窟的壁画。

同年,斯坦因第二次来到敦煌,以500两银子的代价再问王道士买了570份古文献。

在这些行为中,尤其以1924年美国人华尔纳的行为最恶劣,也最臭名昭著。

华尔纳来到莫高窟的时候,藏经洞中的宝贝早已没了,但他的重点就是敦煌壁画。他用特制的涂有粘着剂的胶布敷于壁画的表层,剥离了莫高窟335、321、329、323、320等窟的唐代壁画精品壁画26块。

莫高窟第320窟(此窟未对外开放)的“中堂式观经变”壁画。此壁画左右两侧上端的山水画,为敦煌山水画的名篇。

画面右侧的上座及下方的佛,比别的人物多一层灰色,这就是华尔纳刷胶之后留下的痕迹。华尔纳在揭取壁画时采取的这种方式极其简单、原始、拙劣而粗暴,导致壁画受到摧残,今天走进一些洞窟仍感是触目惊心。

这些洋人最终是满载而归了,且回国后因为自己的“战利品”和研究而获得了极高的荣誉,但在他们身后,是本已残缺,又雪上加霜的莫高窟。

但在华尔纳的私人信件里,他却成了一个“高尚”的人:

“在这些可爱的佛像脸上,有几个被涂写着俄国军队的编号。从一个宣讲莲花经的坐佛口中,喷出了一些斯拉夫人的下流话……我的任务是,不惜粉身碎骨来拯救和保存这些即将毁灭的任何一件东西。”

按他的说法,中国人都是不懂敦煌的珍贵的,或者是不懂如何保护敦煌的,只有他们才懂。

这当然是一种强盗逻辑。但他的这段话中那句关于被俄国军队涂鸦的话,却又让人如鲠在喉,因为那是事实:

1922年,当时的民国政府曾将500多名白俄流亡者安置在敦煌,他们在那里生活做饭,烟熏火燎,又随意涂鸦,破坏了大量原本美丽的壁画。

如果你们真的懂,又怎么会把流亡者安置在那里呢?

1941年,懂的人来了。

在听到不少朋友赞叹敦煌莫高窟壁画之神奇之后,张大千决定,要带着家人和弟子一起去莫高窟,去把那些壁画临摹下来。

张大千是下了决心的。

他从兰州采购了各种日用品,从印度经西藏运来了各种矿物颜料,从青海请来了制作画布的喇嘛,为保证安全还雇佣了军队。

为此,张大千耗费黄金五千两,耗尽平生积蓄,还负债累累。

但这一切证明是值得的。在敦煌恶劣的气候条件里,张大千和他的弟子们清理了300余间石窟,在洞窟内昏暗的灯光下,他们一笔一笔,将历经千年沧桑的200多张敦煌壁画从墙壁上转移到了画布上。

张大千和弟子们在临摹敦煌壁画

张大千是被完全震撼了,他曾说:

“敦煌壁画代表了北魏至元近千年来我们中国美术的发达史。换言之也可以说是佛教文明的最高峰。……我们敦煌壁画早于欧洲文艺复兴约一千年,而现代发现尚属相当完整,这也可以说是人类文化的奇迹!”

1943年,张大千的临摹版本在兰州举办画展,一时引起轰动;

1944年1月和5月,先后在成都和重庆再次办展,人头攒动,很多人欲出重金购买,但都被谢绝;

1946年,上海再次举办展览,更是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敦煌热”。

很多原先并不知道敦煌壁画的人,通过张大千的临摹版本,第一次知道大漠之中居然埋藏着如此巧夺天工的画作。

张大千临摹的莫高窟唐人菩萨像

张大千的临摹

不过,当张大千享受赞誉的同时,批评也随之而来:张大千在临摹的同时,也在毁画。

原来,敦煌壁画历经一千多年,历朝历代,墙上画满了,就糊上一层石灰继续作画,有的墙壁甚至已有好几层的画。年代久远,外面一层画已经部分剥落,露出了里面一层的画。

而张大千对一些剥落的画的处理的方式就是:完全剥离,露出里面的新画后临摹。

张大千并不避讳此事,他的理由是:既然原画已经破落不可分辨,为何不让里面的新画重见天日?

但也有不少人对“破壁人”张大千的行为提出指责,认为他是在破坏文物。

当时,国民政府行政院曾立刻发电报责令敦煌县长要求查明情况。在张大千结束临摹途经兰州时,还曾遭到国民党军事检查站的检查。即便到了五年后,张大千还被甘肃省议会以“盗宝”和“破坏壁画”罪控告。

张大千是否“毁画”,这是艺术界的一桩公案,但至少官方关注这件事说明了一点:

历经一千多年,懂的人才开始慢慢多了:懂得珍惜,懂得保护。

陈寅恪先生曾说过一句话:

“敦煌者,吾国学术之伤心史也。”

话中滋味,不言自明。

而季羡林先生后来又说过这样一句话:

“敦煌在中国,敦煌学在世界”。

意味更复杂了一些。

“敦煌学”现在能成为一门国际性的学科,首先自然是因为敦煌文化本身的灿烂辉煌,但换个角度来看,那段堪称屈辱的历史,虽然对中国文化造成了难以估量的损失,但也在客观上推动了东西方学者从不同角度对它们进行整理和研究。

当然,我们绝不是抱着一种庆幸的态度,而是应该引起更多的反思。

为什么那么多国宝级的文物,就在我们的眼皮子底下,被堂而皇之地运出国了?

除了“战乱年代”或“政府腐败”等原因之外,其实还有一个原因:

那个时候,我们是真的不懂。

莫高窟第257窟,建于北魏时期。这幅壁画可能是莫高窟内我们这一代人最熟悉的壁画之一,因为根据这幅壁画的故事,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在1981年拍摄了动画片《九色鹿》。

王道士并非没做出过保护国宝的努力,但在他有限的认知里,是不可能知道这个石窟里所有一切的价值的。他虽然并没有将洋人给的银子上交,但也不应该成为孤独的“背锅侠”,他其实只是当时整个中国对国宝文物和对历史认知状态的一个折射:“就地保管”,“字还没我写得好”,当做流放者的宿营地……

所以,这个问题虽然现在已经大大好转和改善,但依旧值得问一句:

如果我们中国人自己都不知道敦煌好在哪里,又何谈保护和传承?

版权声明:本站所有文章皆是来自互联网,如内容侵权可以联系我们( 微信:bisheco )删除!
友情链接
币圈社群欧易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