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9-06 22:38:20 | 浏览:1716
离开莫高窟几天了,有很多思绪,却无法形成文字。待搁置不写,又有种情感重重的压在心头,如鲠在喉,不吐不快。"莫高窟"在我心里面太重了!
敦煌"莫高窟"是一个让我彷徨、让我留恋、让我忧伤、让我无奈、又让我梦莹的地方。
在莫高窟,8月份正是一票难求的季节,为了保护脆弱的敦煌文化,莫高窟参观票实行实名制,而且要提前一个月预约,正式门票每天只售出6000张。买不到正式门票的游客,可以买双号加出来的应急票,应急和正式票的总和,在我们到的那天达到顶峰,是18000张。正式票能看两场数字展厅,参观8个窟,应急票不能观看数字展厅,且只能参观四个窟。我拿到的是正式票,我们这个团有些人是应急票。
参观的第一部分是看两场数字电影。第一场《千年敦煌》。影片用人物和故事画面及凝练的语言,形象再现了莫高窟从开始建窟延续1000余年的历史文化背景,关于丝绸之路的形成、佛教东传、敦煌莫高窟的营建等等,印象比较深的有乐尊和尚东度途中发现佛光,在敦煌停住建窟修行,还有古代的人在断壁山崖上搭梯凿洞,塑像、绘画。立体的效果,让现在的我们真切感受到那一段刀光剑影、驼铃声声的久远岁月,仿佛带我走进了远古的商侣云集、热闹繁荣的敦煌,有穿越时空的震撼。
看了20分钟的《千年敦煌》,然后接着转场到也是20分钟的球幕电影《梦幻佛宫》,这部球幕电影更加的震撼。超大球形荧幕给人的感觉是全立体感:座位在悬转,洞窟里的塑像、壁画在移动,它们靠近又远离。精美的塑像触手可及,绚丽的壁画近在咫尺,细节纤毫毕现!真有如梦如幻的感觉。
据记载,前秦僧人乐尊路经此山,忽见金光闪耀,他相信这是佛的显现,便在岩壁上开窟塑佛。此后,上至达观贵人,下至平民百姓,但更多的是在丝绸之路上行走的商人,继续在此造窟塑像,祈求平安。
修窟塑像行动前后延续千年,现在保存下来的有400多个窟。
敦煌当年是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关隘,由此往西出阳关,商旅之人就此踏入九死一生之险途,茫茫戈壁,前途未卜,所以他们在此烧香拜佛,祈求得到佛光庇佑。
从西方穿过茫茫大漠到达敦煌的商人,历经九死一生,也往往出资还愿,塑像建窟。所以在丝绸之路兴旺期,敦煌商旅云集,佛光闪烁。后来随着丝绸之路的逐渐凋敝,敦煌才暗淡下去。
莫高窟各窟均是洞窟建筑、彩塑、绘画三位一体的综合性艺术。洞窟最大者200多平方米,最小者不足1平方米。每个朝代和时期的建筑和壁画,都与那个时代的文化和市井生活息息相关。
莫高窟艺术成就最高的当属数量众多的壁画艺术。这些壁画内容主要有佛教故事、经变画(以画的形式说经)、山水花卉图案、飞天神像等,这些画无独有偶的都鲜艳瑰丽,是当时期的最高超的艺术创作。但不同时期的壁画,又具有那个时期特殊的文化符号。
十六国时期的壁画,主要有描述因果报应、苦修行善的本生故事画、宣传释迦牟尼生平事迹的佛传故事画以及说法图,那时的壁画人物特点鼻子很挺,有很多西域印度人的特征。
北魏时期的壁画内容比从前增加了许多,不但本生故事、佛传故事更加丰富,菩萨脸型已由椭圆而变得略显修长。
北周时代,菩萨们体态短壮,上身半裸或着僧祉衣,腰裹重裙,肩披大巾。这与北周游牧民族着装的反映。
隋唐时期是佛教发展的又一个昌盛阶段,加上那时候国力强大,社会繁荣,艺术成就是我国文化的又一高峰。文化的昌盛反映到壁画中的人物造型上:男子宽衣博带,气象雍容;女子体态丰肥,艳丽多姿。菩萨像端庄文静,温柔亲切。
敦煌在上世纪二十年代重新吸引世人的目光,并很快引发了世界性的关注,这缘于道士王圆禄发现了藏经洞。王圆禄本是湖北麻城的农民,逃荒到甘肃,做了道士。但不知什么原因,也不知什么人派他管理莫高窟,或者他擅自管理莫高窟,因为当时的莫高窟隐藏在荒凉的黄土断崖上。
王道士不喜欢洞窟里有些黑乎乎的壁画,于是他请来了工匠,开始粉刷画壁;他是道士,信奉神仙,于是砸烂佛像,在佛像的位置上堆积神仙。砸了塑,塑了再砸,有一天一个工匠发现了一个墙壁是空的,扒开看,发现了满满的经书。
于是英国人斯坦因来了,法国人伯希和来了,俄国人来了,日本人来了……
这些所谓的冒险家们,实际个个是强盗!他们用为数不多的钱财,从王圆禄手里骗取了难以计数的敦煌文物,然后一箱箱、一车车运走…….藏经洞里有经卷5万多件,现在剩下的只有8000余件。以致于今天敦煌研究院的专家们不得不一次次屈辱地从外国博物馆买来微型胶卷,然后放在放大镜下,来研究他们痴迷终生、为此付出终生的敦煌文化。
王圆禄发现藏经洞后也曾经拿着一些经卷送给地方官员,地方官员也有一些懂得文化的文人,有些也想着运往省城,但他们心疼那一笔运费,于是做出了原地封存的决定。
还有些很懂的官员们,每每拿出王圆禄送来的这些经卷,在茶余饭后观摩品味,有些被当作礼物送给京里更大的官员。甚至后来被外国强盗掠走后剩余的不多的经卷中,在被移送到京城的过程中,又被一部分官员截留,他们把最次的经卷撕开,以少充多,这样到达京城的经卷就寥寥无几了。
关于壁画的损害。法国汉语言学家伯希和与哈佛大学兰登·华尔纳先后利用胶布粘取了大批有价值壁画,有时甚至只揭取壁画中的一小块图像,严重损害了壁画的完整性。王圆箓为打通部分洞窟也毁坏了不少壁画。1922年,莫高窟曾一度关押了数百名俄罗斯沙皇军队士兵,他们在洞窟中烟熏火燎,破坏不小。1940年代,张大千在此描摹壁画时,发现部分壁画有内外两层,他便揭去外层以观赏内层,对敦煌壁画也有损坏。还有张大千在壁画上乱题字,也是非常可恶的。
史上的小人物,对国家、对社会、对人民造成的伤害,一般不可能太大,因为他们的能量小,影响力小,危害也就小。但王圆禄对中国文化造成的伤害和影响,是绝无仅有的。他是那样卑微,却对中国文化造成了本不可能由他制造的巨大伤害!
对这个小人物,我们有失于愤怒了!但因为他太卑微,太渺小,太愚昧,我们最大的愤怒和倾泄也都只能是对牛弹琴,只能换得他一个漠然的表情。
走出莫高窟大门,过了一座桥,有一块空地,上面立着几座白色的塔,这是僧人的圆寂塔。我不知道他们是哪几位高僧,但有一座年代较近的是道士王圆禄的塔。每一个走过的人是否都发出一声无奈的叹息?
但完全把莫高窟的文化损失归于王圆箓显然也是不合适的,他太卑微和渺小,他背负不起这笔文化的重债!
背负这份过错的只能是那个混乱的时代,和不作为以及趁机揩油的各级官员们,甚至还有一个不知廉耻的翻译官。积弱的民族只能被列强欺负,文化艺术瑰宝被掠夺。
好在,现在的敦煌人很好地保护了敦煌文化,很多的人为保护敦煌文化、研究敦煌文化毕献终生。也有更多人,比如我越来越喜爱敦煌文化和艺术。
(说明:凡是不允许拍照的图片来自于网络,其他图片自拍)
记者20日从甘肃省文化和旅游厅获悉,今年12月至2022年3月31日,兰州、金昌、白银、甘南、定西、临夏、庆阳7个市州将实行全域免费开放,敦煌莫高窟、嘉峪关关城、天水麦积山石窟等7处世界文化遗产均实行门票半价优惠,以吸引游客体验甘肃冬春之美
莫高窟藏经洞的发现非常偶然,1900年,一个杨姓的男子坐在第第16窟的甬道内抽旱烟,当他在北壁上敲打烟袋锅里剩余的烟灰时,听到了一阵空洞的回响,因此怀疑这里藏有一个暗室。他告诉了当时看守莫高窟的一位叫王圆箓的道士。
你有没有想过,若干年后,你准备出发旅行,打开手机--输入目的地,结果却是“查无此地”,会是怎样的感觉?那个本该在地球上熠熠生辉的地方,经过岁月和人类活动的打磨,变成了尘土,“消亡”这个词,就让人太过沉痛了。莫高窟,或许终究逃不过这样的命运。
什么样的洞窟会被选为特窟呢?特窟不一定比普窟美,但特窟一般都具有较高的艺术水平和研究价值,背后的历史文化内涵也较为丰富,因此能得到更好的保护。但是特别提醒,特窟的费用是一个窟一个窟的收费,一般费用在150-200元。出行前打电话咨询。因为特
敦煌莫高窟 作者拍摄莫高窟小牌坊前用手机APP可与九色鹿互动 作者拍摄一进莫高窟,几乎每个洞窟里都会响起游客此起彼伏的声音:“飞天在哪儿啊?”“这是飞天。”“飞天在这儿!”人们总在重复着一个高频词汇——飞天。莫高窟第112窟 《反弹琵琶乐舞
敦煌莫高窟是中国古代艺术的宝库,至今保留着众多洞窟,本系列以高清的图像,记录敦煌莫高窟最经典的壁画与彩塑作品,领略敦煌壁画独到的艺术之美,深入了解敦煌石窟的历史文化与艺术成就。体验敦煌石窟艺术创作者高超的技艺与匠心。传播与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
莫高窟位于敦煌市东南25公里的鸣沙山东麓断崖上,断崖和周边荒远自然,犹如世外仙境。莫高窟于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姜亮夫先生曾说:“整个人类的历史都在敦煌,它为什么不至贵?”接下来,我们来看看关于“莫高窟”你可能不知道
莫高窟始建于东晋末的前秦时期,历史悠久,往后南北朝时期发展较快,唐朝达鼎盛。唐后历代均无更多建造,以维护修缮为主。清末发现的藏经洞有大量历史珍贵文物,不幸的是,藏经洞文物惨遭劫掠,绝大部分流散海外,外略内毁,造成中国文化史上的空前浩劫。莫高
莫高窟始建于前秦宣昭帝苻坚时期,据唐朝《李克让重修莫高窟佛龛碑》一书的记载,前秦建元二年(366年),僧人乐尊路经此山,忽见金光闪耀,如现万佛,于是便在岩壁上开凿了第一个洞窟。莫高窟,俗称千佛洞,坐落在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它始建于十六国的前
作者:刘睿(《中华遗产》编辑部内容总监;安洋(编辑)公元366年,乐僔开始开凿莫高窟的第一个洞窟。此后的1500多年里,莫高窟身处东西方文明的交汇之地,融合了不同民族和宗教信仰,经历了跌宕起伏的发展历程,直至几乎被世人所遗忘。从1900年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