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9-06 22:40:21 | 浏览:539
莫高窟不存在发现一说,它自修建第一个洞窟起,就一直存在于敦煌。莫高窟中唯一能与“发现”挂上钩的,就是沉睡了八百多年的第十六窟中的藏经洞。
说起敦煌莫高窟,大家都是如雷贯耳,他是敦煌著名的旅游景点。莫高窟,也被称为千佛洞,位于甘肃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距今已有一千六百多年历史。
莫高窟共有洞窟735个,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的佛教艺术地。在前秦建元二年(366年),僧人乐尊开凿了第一个洞窟,之后法良禅师等人又继续建洞。
这些洞窟原本被称为“漠高窟”,最后将“漠”改为“莫”,意在说明没有任何修为能高过修建佛窟。北魏时期,盛行佛教,莫高石窟开始了大规模修建。
唐代时期,莫高窟迎来了发展巅峰,时有洞窟千余个。到了两代时期,随着中原政权对河西控制力的减弱,莫高窟渐趋衰落,主要是以维护前朝洞窟为主。
元代以后,莫高窟停止开凿新的洞窟,已有的洞窟也逐渐荒废。明朝时的敦煌为塞外之地,与内地交流很少。到了清初,敦煌城被重修,莫高窟再次兴盛。
清朝末年,莫高窟再次迎来萧条之气,当时的洞窟是处于无人看管的状态,很多的洞窟已经坍塌被风沙掩埋。尽管有几个僧人居住,但并无看管洞窟之意。
藏经洞是如何被发现的?
发现莫高窟藏经洞的人名叫王圆箓,1849年出生于湖北麻城,是一位能认识少量字的农民,自幼因灾荒逃难到肃州一带(甘肃酒泉)。
光绪年间,王圆箓成为肃州巡防营的一名兵勇,离军之后受戒成为道士,道号法真,时人称其为王道士。之后他开始云游新疆,于光绪二十三年来到敦煌。
(王道士)
王道士在云游途中积攒了一些钱财,在看到莫高窟破败的景象后,他决定自发看护这些洞窟并自费清理洞窟中的泥沙。
这时的王道士目的非常单纯,就是不忍看到这些洞窟继续破败下去。这时一件既费时又费力的事情,仅仅第十六窟中的泥沙,就清理了将近两年的时间。
为此王道士专门雇了一个名叫杨果的贫穷士子,来为自己做些文案工作。光绪二十六年(1900)夏天,有些乏困的杨果在第十六洞窟甬道内,抽起了旱烟。
解乏之后的杨过起身在洞窟北壁上磕烟锅头,突然发现墙壁声音有些不对,好像不是实墙的声音。警觉的杨果将此事告知王道士,两人猜测到墙后有密室。
半夜时分,王道士和杨果偷偷将墙壁扒开,结果正如他们所料,眼前出现了一个堆满经卷和佛像的密室。这一发现,揭开沉睡了八百多年藏经洞的面纱。
公元十一世纪,西夏统治的敦煌一带被蒙古军所占领,莫高窟僧众将寺院中的经卷、文书以及佛像画等全部封存在第十六窟的密室中,之后便各自逃难。
就这样,藏经洞被封存了八百多年。王道士第一时间向官府报告了此事,而官员们在得到了一些经文、画像之后,将此事束之高阁,此后更是无人问津。
敦煌发现藏经洞的消息,很快传遍国内外,外国探险家开始接踵而至。1907年,英国人斯坦因第一个来到莫高窟,他想尽各种办法取得了王道士的信任。
斯坦因最终用四锭马蹄银,从王道士手中换取了二百多捆文书。此后,斯坦因又分两次得到二十九箱经卷和五箱绢画和刺绣,全部存放于本国博物馆里。
1908年,法国的汉学家伯希和来到莫高窟,从王道士手中买走六千多件写本。精通汉语的伯希和,挑走的经卷更有价值。之后的经卷不断被探险者买走。
之后的莫高窟偷盗成风,大量经卷出现流失现象。清政府在1900年,将剩余经卷运往北京保存。藏经洞在发现之后的十年间,经卷文书散落到世界各地。
王道士被国人指责为倒卖莫高窟国宝的罪人,他后来因为害怕而精神受到刺激,有人说他在晚年得了精神病,也有人认为他是在装疯,为给自己留活路。
(伯希和)
但无论如何,经卷都是经他手而丢失,他是难逃其咎。当然,官府的不闻不问,也是国宝大量流失的主要原因。1931年,王圆箓因病去世,享年82岁。
在王圆箓去世后,他的弟子们给他莫高窟大泉河东岸修建了一个很气派的土塔,并立了一个功德碑。这个塔现在是莫高窟一景,大家有机会可以去看看。
(来源:开卷谈史论 如有侵权 请联系我们删除)
澎湃新闻记者 陆林汉 综合报道8月29日,“文明的印记——敦煌艺术大展”在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对外开放。澎湃新闻了解到,展览从“经典敦煌艺术”“藏经洞专题”“1940年以来的敦煌艺术手法与精神”三大主题出发,展出复制洞窟8座,文物、临本、现当
仲夏的敦煌,白杨成荫,流水淙淙。在这美好的季节,常书鸿的工作也紧张有序地开展起来。当时人手虽少,条件也很艰苦,但大家都想干一番事业,情绪高昂。他们首先进行的工作是测绘石窟、窟前除沙、洞窟内容调查、石窟编号、壁画临摹等。常书鸿要给数百个洞窟一
11月28日,丝路名城甘肃敦煌迎来降雪天气,世界文化遗产莫高窟银装素裹。 王嘉奇 摄图为银装素裹的莫高窟。 王嘉奇 摄 图为莫高窟雪景。 王嘉奇 摄 莫高窟周围一片白色。 王嘉奇 摄 图为莫高窟雪后景色。 王嘉奇 摄 图为莫高窟雪后景色。
艺术宝库莫高窟、玉门关、悬泉置遗址,带您穿越千年时空,触摸历史脉搏。01莫高窟 带您穿越千年“莫高窟地处丝绸之路的战略要点,不仅是东西方贸易的中转站,同时也是宗教、文化和知识的交汇处;莫高窟的492个洞窟和石窟寺以彩塑和壁画闻名于世,展示了
作者:黄敬惟始建于公元366年的敦煌莫高窟,是中国古代文明艺术的宝库,也是丝绸之路上不同文明交流交融的重要见证。在漫漫黄沙中,这颗世界文明长河中的璀璨明珠,经受着风沙、湿度等多重考验。敦煌莫高窟官方虚拟形象“伽瑶”。游客在莫高窟数字展示中心
看莫高窟,不是看死了一千年的标本,而是看活了一千年的生命。一千年而始终活着,血脉畅通、呼吸匀停,这是一种何等壮阔的生命!01莫高窟对面,是三危山。《山海经》记,“舜逐三苗于三危”。可见它是华夏文明的早期屏障,早得与神话分不清界线。那场战斗怎
7月10号,敦煌通高铁了,从兰州到敦煌8小时即可到达。这不啻为先进科技与经典文化的触摸、国之重器与文化圣殿的美好邂逅。虽然此时的敦煌早晚温差能差十多摄氏度,但6、7月份仍是敦煌旅游的最佳时间。高铁开入敦煌,莫高窟的神秘尊容好像更加容易面向公
宅在家里看世界,关注:路灯摄影,每天分享旅途好风景。敦煌莫高窟在中国西部边陲,甘肃敦煌东南鸣沙山与三危山之间宕泉河崖壁上。已有1600多年历史。经过历代修建,到现在保存下来的洞窟有735个,后来又发现了藏经洞,洞内经书、文物上万件之多,名副
莫高窟地处丝绸之路的一个战略要点。它不仅是东西方贸易的中转站,同时也是宗教、文化和知识的交汇处。莫高窟有492个小石窟和洞穴庙宇,以雕像和壁画闻名于世,展示了延续千年的佛文化。然唐宋时期莫高窟修建达到一个高潮,这个高潮是如何形成的呢?笔者认
摄影:孙志军您想象中的莫高窟的冬天,是否一片白雪茫茫,冷寂无声,毫无夏季的热烈与浪漫?其实不然,微茫的远山,乘着月色的黎明,万物静谧中孕育着春天的希望,明媚的阳光照耀着雪后的大漠,折射出的是温暖。莫高窟,总有一个时节,能让您心甘情愿的浪费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