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9-06 22:40:40 | 浏览:686
敦煌莫高窟壁画和雕塑艺术建造时期主要是在唐代,所以敦煌历史艺术学家将唐代的290年分成了四个阶段:初唐、盛唐、中唐、晚唐进行艺术分析,因为每个时期的敦煌石窟壁画和雕塑艺术还是有时代差别的。
从唐代确立对敦煌的统治(619年)开始,到武周结束(704年)为初唐。需要注意的是,敦煌的盛唐和中唐的时代划分,并不是以安史之乱(755年开始)为标志的,因为安史之乱并未波及到西陲。敦煌的盛唐和中唐是以其被吐蕃占领(781年开始)为时代划分,直到张议潮归唐(848年)的归义军开始,至唐代结束(907年)为晚唐。
自唐贞观十四年(604年)平定高昌、丝绸之路再次打通之后,敦煌无疑成为了丝路的重镇而日趋繁荣。特别是武周时期的佛教造像更是达到空前规模。
初唐时期的敦煌莫高窟
初唐石窟形制以殿堂式为主覆斗顶、主室呈正方形。而第232、448窟仍为中心柱式,不知道是否为利用北魏石窟而翻建。
就壁画而言,随着初唐时期洞窟形制的改变,本生故事的连环画已经不能适合大块墙面艺术效果和视觉感染力,取而代之的则是大版面的净土式经变画,如第329窟的弥勒经变、第220窟的阿弥陀经变,充分体现出佛国世界的盛大恢宏的气象和欢乐祥和的场面。而那些经变的故事情节或者放在了经变画的两侧或底部的次要位置。这些经变画通常分为三个部分:最上面为须弥山、建筑群等远景;中间为说法场面;下面为莲池和平台、平台上的歌舞场面。画面的安排有序,符合透视效果。同时画面中大量出现了飞天、乐伎等形象,姿态优美、栩栩如生。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壁画中绘画的古建筑样式,多为唐代的建筑造型,在现存唐代寺庙不多的情况下(当前确认的只有4座且除了佛光寺为七间之外,其余均为三间小殿),这些资料无疑为古建筑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资料。而那些歌舞场面为研究唐代音乐、舞蹈等也提供宝贵资料。而第220窟中帝王图中的帝王形象与布局与阎立本的历代帝王图非常相似,同时第220窟中的西域各国人物也非常生动。第57窟中壁画中十余位菩萨的形象非常精美,并体现出了鲜明的女性化特征,所以有人又将第57窟称为“美人窟”,这些壁画又充分体现了初唐人物画的成熟。
就造像而言,初唐九层楼的第96窟弥勒造像(北大佛)高35米,是国内第三大佛(第一是乐山大佛、第二是四川荣县县大佛)。另外第322窟、第328窟等的几组塑像,也逐渐改变了隋代雕塑“浑圆敦厚,神态庄严”的特点,逐步向真实化转变。
伯希和在考察220窟的时候并没有提及精美的壁画和帝王形象,不过他指出了在新画层的下面剥落出了更古老的壁画。但是伯希和没有将之揭开。很可能我们今天所见是张大千揭开的,很可惜他在揭开壁画的时候没有对被揭的壁画予以保护或者拍照、临摹、记录,倒是这个被我们称之为窃贼的法国人,留下了些许文字和老照片。
中唐时期的敦煌石窟
敦煌的中唐时期为吐蕃控制。所以相应的在中唐甚至晚唐的诸窟中往往融入了吐蕃的民族形象,例如供养人的服饰、雕塑和壁画的风格等等,而并不是完全的大唐气象了。
就中唐诸窟而言,较之初唐、盛唐和晚唐都少,但是中唐最重要的当是两个窟,分别代表了中唐壁画和雕塑的成就。一个是第112窟壁画中观无量经变,其中反弹琵琶的形象成为了敦煌的又一标志。另一个就是第158窟的涅槃卧佛,以及壁画上诸弟子和信徒们表情伤痛欲绝的场面。
除此之外,第194窟的几尊雕塑也很有特色,特别是雕塑中的服饰、发髻等装束,带有了吐蕃的风情。
伯希和对于112窟的考察时也明确指出了阿弥陀极乐世界的场面,特别是歌舞伎要全部拍照;而第158窟则记录了弟子们漫画式的夸张表情,以及信徒们穿着中亚和北亚的服饰。
第159窟雕塑,第194窟和第159窟的几尊彩塑都非常精彩,只是其盛唐或者中唐的风格我不是很好判断,有的资料也比较乱,有待进一步考证
盛唐时期的敦煌莫高窟
盛唐是中国的民族和文化融合的鼎盛时期,莫高窟开凿洞窟近百个,洞窟气势恢宏,在壁画和雕塑艺术上可以说是登峰造极了。
盛唐洞窟也多以西壁(正面)开龛的覆斗型洞窟为主。
盛唐壁画在经变画上令人瞩目,第172窟北壁的观无量寿经变以恢宏的场面表现出西方极乐世界的净土。而第103窟、第217窟南壁法华经变化城喻品中的山水画充分体现出了唐代青绿山水和堆粉沥金的风格;第103窟的维摩诘形象鲜明、线条技法精湛;而北壁壁画琼楼玉宇,对于研究唐代古建筑群提供了珍贵资料,同时壁画上出现了飞天穿楼的场面,极具艺术效果;第45窟北壁宝树观、第23窟耕作图等壁画对于反映唐代社会生活和服饰方面提供了珍贵资料。敦煌盛唐的飞天精美异常,详见前面的专题介绍。
盛唐雕塑以高26米的第130窟的南大像、长14.5米的第148窟的卧佛、第45窟神情娴雅、姿态优美的菩萨彩塑最为可观。
伯希和让其助手对第217窟做了大量的拍摄工作,可见第217窟的壁画成就。而第172窟,伯希和的考古笔记中也强调了必须拍摄全部的壁画,但是现在我手上的资料却只有一点点。
45窟雕塑壁画
晚唐时期的敦煌石窟
自848年张议潮控制了瓜、沙二州之后,又进一步巩固河西,恢复了对河西十一州的统治,同时向唐朝请命,授归义军节度。
随后敦煌再一次进入了繁荣时期,大量洞窟再次出现了壮阔局面。晚唐的洞窟形制仍然以覆斗顶、西壁开龛的殿堂窟为主,有的西壁不开龛而设置佛坛。
但是晚唐并没有出现代表性的壁画和雕塑。如果勉强算起来,第156窟的张议潮统军出行图和宋国夫人出行图、第17窟(藏经洞)的仕女图和洪辩像、第12窟的作战图和婚庆图、第196窟壁画劳度叉斗圣变及彩塑菩萨是晚唐的代表。这些壁画依旧以青绿的色调为主,在反映当时的社会生活等方面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第17窟的洪辩像,他应该微笑着看到了那些宝贵的文书在西夏人来之前被信徒们搬到了他的面前,那些文书静静躺了800多年,然后又在100年前被王道士发现,随后斯坦因、伯希和等人来到他面前,一卷卷的将之取走,就再也没有放回来过。。。
伯希和详细考察了第156窟的张议潮统军出行图,留下了数千字的考察记录,并在很艰难的情况下拍出了数张照片。同时他对第196窟和第16、17窟都做了细致的描述。
(来源:艺术新闻)
澎湃新闻记者 陆林汉 综合报道8月29日,“文明的印记——敦煌艺术大展”在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对外开放。澎湃新闻了解到,展览从“经典敦煌艺术”“藏经洞专题”“1940年以来的敦煌艺术手法与精神”三大主题出发,展出复制洞窟8座,文物、临本、现当
11月28日,丝路名城甘肃敦煌迎来降雪天气,世界文化遗产莫高窟银装素裹。 王嘉奇 摄图为银装素裹的莫高窟。 王嘉奇 摄 图为莫高窟雪景。 王嘉奇 摄 莫高窟周围一片白色。 王嘉奇 摄 图为莫高窟雪后景色。 王嘉奇 摄 图为莫高窟雪后景色。
编者按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8月13日给安徽黄山风景区工作人员李培生、胡晓春回信,对他们继续发挥“中国好人”榜样作用提出殷切期望。习近平在回信中说,你们长年在山崖间清洁环境,日复一日呵护着千年迎客松,用心用情守护美丽的
截止2021年年底,中国共有56处世界文化遗产。在这些众多的文化遗产中,有一处极其特殊而神秘,甚至因此而衍生出一门专门研究它的学科。它就是莫高窟。莫高窟,俗称千佛洞,中国四大石窟之一,坐落在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很多人肯定都听说过,但未必去过
艺术宝库莫高窟、玉门关、悬泉置遗址,带您穿越千年时空,触摸历史脉搏。01莫高窟 带您穿越千年“莫高窟地处丝绸之路的战略要点,不仅是东西方贸易的中转站,同时也是宗教、文化和知识的交汇处;莫高窟的492个洞窟和石窟寺以彩塑和壁画闻名于世,展示了
作者:黄敬惟始建于公元366年的敦煌莫高窟,是中国古代文明艺术的宝库,也是丝绸之路上不同文明交流交融的重要见证。在漫漫黄沙中,这颗世界文明长河中的璀璨明珠,经受着风沙、湿度等多重考验。敦煌莫高窟官方虚拟形象“伽瑶”。游客在莫高窟数字展示中心
看莫高窟,不是看死了一千年的标本,而是看活了一千年的生命。一千年而始终活着,血脉畅通、呼吸匀停,这是一种何等壮阔的生命!01莫高窟对面,是三危山。《山海经》记,“舜逐三苗于三危”。可见它是华夏文明的早期屏障,早得与神话分不清界线。那场战斗怎
策划:王坎 杨丽娟 强郁文 马晨雨设计:王宇峰(来源:人民日报客户端)
7月10号,敦煌通高铁了,从兰州到敦煌8小时即可到达。这不啻为先进科技与经典文化的触摸、国之重器与文化圣殿的美好邂逅。虽然此时的敦煌早晚温差能差十多摄氏度,但6、7月份仍是敦煌旅游的最佳时间。高铁开入敦煌,莫高窟的神秘尊容好像更加容易面向公
莫高窟地处丝绸之路的一个战略要点。它不仅是东西方贸易的中转站,同时也是宗教、文化和知识的交汇处。莫高窟有492个小石窟和洞穴庙宇,以雕像和壁画闻名于世,展示了延续千年的佛文化。然唐宋时期莫高窟修建达到一个高潮,这个高潮是如何形成的呢?笔者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