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23 13:24:57 | 浏览:36
你有没有想过,若干年后,你准备出发旅行,打开手机--输入目的地,结果却是“查无此地”,会是怎样的感觉?
那个本该在地球上熠熠生辉的地方,经过岁月和人类活动的打磨,变成了尘土,“消亡”这个词,就让人太过沉痛了。
莫高窟,或许终究逃不过这样的命运。
有专家预估,无论如何,未来50年到100年内,莫高窟或将湮没黄沙中。
一直对敦煌、对莫高窟有种敬仰,以至于内心不够丰盈之前,不敢轻易踏足。
莫高窟每天的门票,需要提前预约,并且限制人数,超过限定,便无法进入洞窟观赏,而且还不允许拍照,不允许用手机、相机。
《石窟艺术的创造者》 潘絜兹 1954年
开始不理解,后来才了解到,为了保护洞窟壁画,敦煌研究院对每一个洞窟进行实时监测温度、湿度、二氧化碳含量和空气渗透率,一旦有害物质超标,洞窟会立刻关闭。
这也是我们去旅行时,门票包含最多12个洞窟的原因。
尽管敦煌研究院的工作人员,拼尽了全力保护洞窟的完整,但只要有人观赏,那就必然会对它造成伤害。
工匠安装佛头 五代 莫高窟72
雨中耕作 盛唐 莫高窟23 北壁
公元366年,僧人乐尊路经鸣沙山东麓,忽然见金光闪耀,如现万佛,于是便在岩壁上开凿了第一个洞窟。
隋唐时期,随着丝绸之路的繁荣,莫高窟最是兴盛,在武则天时就有洞窟千余个。
莫高窟在元代以后鲜为人知,几百年里基本保存了原貌。
真的好想让大家都去看看它,
但又真的好害怕。
第61窟-于阗公主等供养像-Charles-Nouette摄影-1908年
害怕若干年后,那些壁画、飞天只存在于部分人们的脑海中;
也害怕我们呼出的二氧化碳,氧化了洞窟的墙壁,模糊了壁画人物的脸庞;
更害怕有些人去动手触摸,导致壁画脱落。
第61窟-于阗公主等供养像-孙志军摄影-2011年
在情景体验剧《又见敦煌》里,研究敦煌学的学者,穿越时空,和一个叫做王圆箓的道士对话,讲述了莫高窟遭受一场空前浩劫,有多么令人心痛。
这个原本是农民,逃难到敦煌的道士,皱着眉头,大声的喊着:“我后悔啊!我真的不知道啊!”
他不知道1900年,在清理16窟的积沙时,发现了震惊世界的藏经洞。
里面存放着从4世纪到11世纪的历代文书和纸画、绢画、刺绣等文物5万多件,后来经他之手,上万件流失海外。
他不知道,英国人斯坦因谎称自己是印度人,骗王道士为了把玄奘当年取得的真经,重新带回印度发展。
王道士一听《西游记》里好像有这事儿,200两银子,29箱藏经洞里的经书、图画、刺绣,拿走吧。
1907年,斯坦因拍摄的莫高窟第16窟
他不知道,法国人伯希和是个地道的“中国通”,三言两语聊一聊,王道士就高兴了,进入藏经洞随便翻阅、随便挑拣,花了500两银子,带走了最精华的6000卷古书经文经典。
从无人理睬的小道士,这一下子变成了“文化传播的使者”,后来日本人、俄国人、美国人也没落下,分别运走了一批批经书。
如今,莫高窟文物被收藏到巴黎国家图书馆、卢浮宫、东京国立博物馆、俄国东方学研究所、哈佛大学等地,唯独留在中国的寥寥。
但时间从来不会因为你的悲痛而停止,莫高窟消亡的命运,也从未在历史的长河中改变。
1924年,美国人华尔纳来到莫高窟,剥离了唐代精品壁画26块,在莫高窟看到剥离后的壁画,心痛到泪目。
还雇了当地人锯下一尊半跪式供养菩萨像一身,以及北魏彩塑飞天。
经书拿走了,壁画和菩萨像运走了,无限的贪婪和掠夺,让莫高窟伤痕累累。
一千六百多年的时光,让莫高窟从无到有,从繁盛到逐渐走向消亡...
莫高窟,再也经不起任何的伤害了,我们却无法修复,更无力逆转。
它在漫天的黄沙中存在了上千年,却终有一天,将归于黄沙。
这种难过,只是想想便觉心痛。
在敦煌,即将消失的痛,不止莫高窟。
「月牙泉」
可能消失的原因:水位下降、沙鸣山向月牙泉移动
月牙泉是敦煌另一张熠熠生辉的名片,沙漠之中,一弯月牙碧波荡漾、清澈见底,在它身边稍作停留,像是能和曾经的自己对话。
古往今来以“山泉共处,沙水共生”的奇妙景观震惊全世界,加上悠扬的驼铃和绝美的日落,给敦煌这个城市又加了一份浓浓的色彩。
我跨越千山万水,只为看你一眼。
「雅丹魔鬼城」
可能消失的原因:常年的风力侵蚀、人类活动
进入雅丹魔鬼城,一派荒凉壮阔便呈现在眼前,金狮迎宾、孔雀玉立、狮身人面、西海舰队...形态各异的地貌,讲述着关于这里的故事。
它们在这片荒凉的戈壁上孤独的存在着,景区为了保护不被游客破坏,设置了观赏的范围、拉了一条绳索围挡,可当人们到来,总有些人跨越围挡,试图拍出“完美”的照片。
加上风力作用的侵蚀,魔鬼城,正在以一种缓慢但又不可抗拒的速度消逝,而我们却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它渐行渐远。
大自然和古代人民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人类活动和行为却使它们面临着消亡的命运。
历史已经成为历史。
我们除了惋惜,能做的就是在生活中节约资源、在旅行中爱护环境、爱护文物...不要因为我们的到来,加速了它们的消失。
这种无奈与悲伤,希望它永远不要发生。
来源:回到敦煌
你有没有想过,若干年后,你准备出发旅行,打开手机--输入目的地,结果却是“查无此地”,会是怎样的感觉?那个本该在地球上熠熠生辉的地方,经过岁月和人类活动的打磨,变成了尘土,“消亡”这个词,就让人太过沉痛了。莫高窟,或许终究逃不过这样的命运。
3月初,敦煌依然寒气袭人,冰冻的宕泉河覆盖着白雪,旅游业复苏的迹象尚未传导到这个沙漠边缘的旅游城市。城内一家挨着一家的酒店门可罗雀,一些餐馆大门紧闭,只等旺季开张。旺季将是另一番景象。不少出租车司机都记得,有一年国庆,在流经市区的党河边,订
西域向来都是充满着神秘与独特,一幕幕给后人留下的珍贵宝藏无不透露着璀璨西域文化曾经的辉煌。今日为大家推荐位于甘肃河西走廊的西部尽头的敦煌莫高窟,从十六国时期延续到元代,跨越千年,古人们在此地的峭壁之上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财富。它既是古代西域文
有这样一个地方,它被誉为东方世界艺术的博物馆。惊心动魄的石窟,美得令人窒息的壁画,每一个角落都是一场极致的视觉盛宴。千百年来,它一直在用自己最独特的方式,释放着一种震撼尘世的美丽。它就是,敦煌莫高窟。众神的乐园莫高窟,坐落在河西走廊西端的敦
近日,一则旅游博主拍摄敦煌莫高窟内文物的视频, 引发关注。视频显示,在某旅游博主个人主页,有三个关于敦煌之行介绍的短视频,其中“敦煌之行(二)”视频的43秒到45秒疑似窟内拍摄画面。有网友很气愤,“说了无数遍洞窟内禁止拍照 ,你怎么还拍。”
前言:朋友们大家好,我是新人博主沙州刺史。从今天开始,我将陆续在今日头条发布敦煌历史文化及敦煌学的科普作品,请大家多多关注。本期是策划栏目“敦煌高僧”系列之一,讲述了莫高窟的最初开凿者僧人乐僔的故事。敦煌高僧系列之一:乐僔 公元366年,前
欢迎大家阅读“景德镇南河公安”头条号。如果您喜欢本文章,还可点击右上角关注我的头条号,每天都有精彩文章推荐。敦煌:一个让每个中国人迷恋的地方,这里充满了各种传奇。1908年法国人伯希和带领的考察团的工作。1908年,伯希和考察团从新疆进入敦
“鹿踏青川,绘典千年。”举世闻名的敦煌莫高窟壁画记载了千年历史而国漫作品《九色鹿》的原窟壁画也是莫高窟早期艺术品的代表作其洞窟形制与壁画作品充满着多方文明交汇下的独特风格今晚《闪耀吧!中华文明》跟随发起人陈坤和追光伙伴许丹睿一起解谜敦煌莫高
19世纪初,甘肃敦煌藏经洞的发现震惊了世界,那里有自十六国时期到元代等历代的佛教艺术,有无数的经书经卷壁画佛像,这就是世界上现在规模最大的佛教艺术圣地——莫高窟。可惜莫高窟藏经洞刚发现不久就被英国人斯坦因、法国人伯希和等西方探险家骗走了大
来源:新华网新华社兰州7月13日电 题:莫高窟治水记——敦煌莫高窟致力防洪和饮水升级换代新华社记者刘诗平 坐落在大泉河畔的世界文化遗产——敦煌莫高窟,受大泉河滋养的同时,也不时受大泉河洪水的侵扰。记者近日在莫高窟采访了解到,这里的防洪标准已
青城山是我国的一座历史名山、是四大道教名山和五大仙山之一。据《唐六典》记载其为剑南道名山,《道书》以为第五洞天。今天青城山是世界文化遗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5A级旅游景区。民国青城全图我国其他历史名山一般在周边都拥有以其而得名的地名
8岁儿子在四川海螺沟景区失联的第32天,9月2日,温先生启程返回湖北十堰。他上次坐火车,是8月2日下午接到孩子妈妈的电话后连夜赶往现场。那时候他觉得,火车到站前,应该就能找到。那天13时30分左右,温先生的前妻李女士与他们的儿子小温正朝红石
望龙门始建于1944年2月的缆车轨道, 由茅以升主持设计,于1945年5月16日正式通车,打造出中国第一条客运缆车线路。1993年,因修建长滨路,望龙门缆车站被拆掉,2009年底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建成于1953年的两路口缆车,也是重庆
老物件是时代的兴衰变迁的见证者。可能在看到它们的那一刻,某些往事记忆就浮现于脑海。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些老物件也开始从我们的身边消失。在这即将消失的30个老物件中,如果认识9个还算正常,全见过的话只能说明您真的不年轻了。女性用品,进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