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易

欧易(OKX)

国内用户最喜爱的合约交易所

火币

火币(HTX )

全球知名的比特币交易所

币安

币安(Binance)

全球用户最多的交易所

谁让敦煌莫高窟“从0到1”? 高僧系列之乐僔:莫高窟的最初开凿者

时间:2023-06-23 14:10:38 | 浏览:87

前言:朋友们大家好,我是新人博主沙州刺史。从今天开始,我将陆续在今日头条发布敦煌历史文化及敦煌学的科普作品,请大家多多关注。本期是策划栏目“敦煌高僧”系列之一,讲述了莫高窟的最初开凿者僧人乐僔的故事。敦煌高僧系列之一:乐僔 公元366年,前

前言:朋友们大家好,我是新人博主沙州刺史。从今天开始,我将陆续在今日头条发布敦煌历史文化及敦煌学的科普作品,请大家多多关注。本期是策划栏目“敦煌高僧”系列之一,讲述了莫高窟的最初开凿者僧人乐僔的故事。

敦煌高僧系列之一:乐僔

公元366年,前秦与前燕、东晋的战争仍在进行,兖州、荆州均有战火,中原大地浸溺在硝烟之中。这一年,素来“不预王者事”的佛教界也发生了两件大事:一件发生在历史的亮部——与王羲之交好、受东晋皇帝礼敬的著名高僧支遁(支道林)去世。支遁是享誉南国的玄、佛大家,交往广泛,在世时知名度很高,即使是在他死后,历代文人墨客专程来支硎山凭吊支公的也数不在少;另一件发生在历史的暗部——一位“不知何许人也”的僧人来到了今天的敦煌,在一条大河边驻足憩息。这件事在当时并不为人所知,这位僧人也不过是远离政要、名士、高僧等历史“主角团”的小人物而已。然而正是他的这一驻足,成为了修建世界现存最大佛教石窟群的发端。

这位僧人叫乐僔。乐僔倾心佛法、淡泊名利,喜游名山大川。不知他从哪里出发一路往西游历名山胜迹,约366年,他到达了今天的敦煌。在鸣沙山与三危山之间,有一条宕泉河,彼时的宕泉河水量充足、河水清冽,河谷两岸绿树成荫。风尘仆仆的乐僔在河边停下来,捧起河水洗去面上的尘灰、喝了几口清凉的河水,顿觉神清气爽、精神大振。抬头间望见河对岸有一片陡峭无比的悬崖。恰好此时天色渐晚、夕阳西下,瑰丽多彩的晚霞仿佛置身悬崖之上,绚烂的光芒照进两山之间的河谷中、照在乐僔的面庞之上。恍惚间,起伏的群山映在河面,犹如千千万万尊佛像,霎时间金碧辉煌、气象不凡。乐僔被眼前的景象所震撼,认为这是佛祖的灵光,于是决定停止云游四方,就留在这胜境中修行。

莫高窟和宕泉河位置示意图

乐僔在山崖下住下来,一边修行,一边在悬崖上建造石窟。经过几年的努力,乐僔终于在崖壁山凿出一个洞窟,在窟内塑造了佛像,并根据佛经内容绘制了壁画,用来礼拜、观像。又不知过了多少年,又有一位从东方来的叫作法良的僧人游历到敦煌,在崖壁前看到了乐僔所开的洞窟,震惊不已,认为此处是佛曾修行过的地方,毅然决定留在此地修行,并在乐僔所开石窟的旁边重新开凿了一个石窟。敦煌莫高窟历史上的前两个洞窟就此诞生了。

我们不禁要问,乐僔有感于此处佛光乍现而留下来修行,尚可理解,他为什么要不辞辛劳地开凿石窟,又为什么要塑像和绘制壁画呢?

其实,石窟最初就是僧人修行的场所,释迦牟尼就曾在岩穴中禅修。在古印度,这种岩穴逐渐发展为石窟,并且由于早期的佛教认为“佛形不可量,佛身不可测”,即没有直接的人形偶像崇拜,石窟中供奉的往往是象征佛法的佛塔,这种石窟一般称为支提窟。佛教北传到中亚时,开凿石窟的传统也被一同带到中亚。只是由于受到西方尤其是古希腊“人神同形”思想的影响,这一地区的佛教徒首先打破了古印度佛教的雕塑禁忌,直接在石窟中雕刻或者塑造人形的佛像。巴米扬石窟就是这种转变完成后的重要成就。

古印度的支提窟,窟内供奉佛塔

巴米扬石窟的大佛

佛教造像艺术的发展,也催生了观佛、观像等新的佛教修行方法,为了更好地创造宗教修行的空间,反映释迦牟尼前世今生及佛经内容的壁画也发展起来。石窟实际上构成了一种相对封闭的充满宗教氛围的空间,它起源于印度,经中亚传播发展并传入中国。所以在乐僔决定留下修行时,他能自然而然地想到开凿石窟、速造佛像并绘制壁画。

从此以后,这里的僧侣、香客和朝拜者络绎不绝,更多僧人以及地方大族加入了开凿石窟的行列。经过近一千年的不断营造,莫高窟最终成为了中国最具代表性的佛教艺术宝库。

莫高窟最具代表性的建筑——九层楼

1961年,莫高窟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化保护单位;198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十一届全体会议批准将莫高窟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敦煌莫高窟这一艺术和文化宝库享誉全球。

而这一切,都要从1600多年前的一位叫乐僔的僧人说起。

相关资讯

旅游博主偷拍莫高窟遭举报?景区回应来了!为什么莫高窟洞窟内禁止拍照?

近日,一则旅游博主拍摄敦煌莫高窟内文物的视频, 引发关注。视频显示,在某旅游博主个人主页,有三个关于敦煌之行介绍的短视频,其中“敦煌之行(二)”视频的43秒到45秒疑似窟内拍摄画面。有网友很气愤,“说了无数遍洞窟内禁止拍照 ,你怎么还拍。”

谁让敦煌莫高窟“从0到1”? 高僧系列之乐僔:莫高窟的最初开凿者

前言:朋友们大家好,我是新人博主沙州刺史。从今天开始,我将陆续在今日头条发布敦煌历史文化及敦煌学的科普作品,请大家多多关注。本期是策划栏目“敦煌高僧”系列之一,讲述了莫高窟的最初开凿者僧人乐僔的故事。敦煌高僧系列之一:乐僔 公元366年,前

震撼!你没见过的1908年之前的敦煌莫高窟!这才是真正的莫高窟

欢迎大家阅读“景德镇南河公安”头条号。如果您喜欢本文章,还可点击右上角关注我的头条号,每天都有精彩文章推荐。敦煌:一个让每个中国人迷恋的地方,这里充满了各种传奇。1908年法国人伯希和带领的考察团的工作。1908年,伯希和考察团从新疆进入敦

历经千年敦煌莫高窟壁画为何依旧绚丽夺目?今晚和陈坤一起解谜敦煌莫高窟

“鹿踏青川,绘典千年。”举世闻名的敦煌莫高窟壁画记载了千年历史而国漫作品《九色鹿》的原窟壁画也是莫高窟早期艺术品的代表作其洞窟形制与壁画作品充满着多方文明交汇下的独特风格今晚《闪耀吧!中华文明》跟随发起人陈坤和追光伙伴许丹睿一起解谜敦煌莫高

甘肃出现第二“莫高窟”,与敦煌莫高窟几乎一模一样,一起去看看

19世纪初,甘肃敦煌藏经洞的发现震惊了世界,那里有自十六国时期到元代等历代的佛教艺术,有无数的经书经卷壁画佛像,这就是世界上现在规模最大的佛教艺术圣地——莫高窟。可惜莫高窟藏经洞刚发现不久就被英国人斯坦因、法国人伯希和等西方探险家骗走了大

莫高窟治水记——敦煌莫高窟致力防洪和饮水升级换代

来源:新华网新华社兰州7月13日电 题:莫高窟治水记——敦煌莫高窟致力防洪和饮水升级换代新华社记者刘诗平 坐落在大泉河畔的世界文化遗产——敦煌莫高窟,受大泉河滋养的同时,也不时受大泉河洪水的侵扰。记者近日在莫高窟采访了解到,这里的防洪标准已

这才是真正的敦煌莫高窟,一组法国人拍摄的未遭破坏莫高窟老照片

文明的坐标|“文化艺术圣殿”莫高窟

【文化丝路】文明的坐标|“文化艺术圣殿”莫高窟莫高窟坐落于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它始建于前秦宣昭帝苻坚时期,后历经北朝、隋朝、唐朝、宋朝、元朝等历代的兴建,共有洞窟735个,壁画4.5万平方米、彩

“数字藏经洞”:一键“云”游莫高窟

【网聚青春的声音】作者:张兆莉(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所博士生)4月18日,由国家文物局指导、敦煌研究院与腾讯联合打造的超时空参与式博物馆“数字藏经洞”正式上线。“数字藏经洞”以精美的画面、超拟真的场景、沉浸式的互动体验,让广大用户可以“随时随

一眼千年!莫高窟的英文是什么?

导读 《CD精读》是我们推出的一档语言学习栏目,选择China Daily报纸中好玩、有趣、热点的文章,邀请专业老师进行精讲。每周一期,干货满满!▲前秦时期,一位德行高超的名僧西游途经敦煌,见千佛闪耀,心有所悟,于是凿下第一个石窟。此后的

敦煌莫高窟

高窟第96窟九层楼外景涅槃窟—莫高窟第158窟(中唐)莫高窟第249窟(西魏)莫高窟第45窟 大势至菩萨(盛唐) 中心塔柱窟—莫高窟第254窟 (北魏)南大像窟—莫高窟第130窟(盛唐)莫高窟第257窟《鹿王本生图》(局部)(北魏)莫高窟俗

敦煌莫高窟高清大图精选

敦煌莫高窟是中国古代艺术的宝库,至今保留着众多洞窟,本系列以高清的图像,记录敦煌莫高窟最经典的壁画与彩塑作品,领略敦煌壁画独到的艺术之美,深入了解敦煌石窟的历史文化与艺术成就。体验敦煌石窟艺术创作者高超的技艺与匠心。传播与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

中国莫高窟欣赏

中国艺术文化的圣地——敦煌莫高窟

小时候读王之涣的《凉州词》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感觉玉门关那里既偏僻又荒凉,没想到敦煌这块土地上却孕育出中国文化的独特艺术。敦煌在甘肃与新疆交界之处,是河西走廊最西的一个重要关口。这个特殊的地理位置,注定会有不同凡响的经历。从苻秦

探寻敦煌莫高窟背后的文明谜团《闪耀吧!中华文明》走进“藏经洞封闭之谜”

走进西北大漠戈壁,在河西走廊的西端,循着高低起伏、绵延不断的鸣沙山东麓望去,就能看到在其崖壁上,所开凿出历经上千年岁月的历史沉淀和沧桑面貌。这里是敦煌莫高窟,是闻名于中外的世界文化遗产,曾沉睡着富丽多彩的壁画、惟妙惟肖的泥质彩塑。但在一百多

友情链接

网址导航 SEO域名抢注宝宝起名网妈妈知道币圈虎跳峡旅游攻略南宁AI智能引流系统今日哈尔滨原油期货网海尔空调资讯网丰胸食谱大全华夏基金资讯网今日吕梁厦门交友聚会网姑婆山旅游攻略暗杀风暴电影网商会资讯网贵州旅游网睡眠健康知识网石油期货行情网
甘肃旅游网是甘肃省旅游资讯网站,提供甘肃省内文旅资讯 ,甘肃旅游必去十大景点、莫高窟、鸣沙山月牙泉景区、嘉峪关关城、张掖丹霞地质公园、青海甘肃宁夏大环线旅游攻略、旅游景点信息、甘肃青海大环线10日游攻略、青海大环线旅游攻略、甘肃旅游攻略自由行线路攻略等。
甘肃旅游网 22939.cn ©2022-2028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