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23 16:05:32 | 浏览:40
从21岁起,关友惠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离开过莫高窟。
初到时,他擎着一盏汽灯,甚至用镜子反射一点阳光给洞窟照亮,一幅一幅地临摹壁画。从临摹到研究,他把考古与美术相结合,临摹了数百幅壁画,发表了数十篇论文,在担任敦煌研究院美术研究所所长期间,还筹划了多场壁画展览,让敦煌文化享誉国内外。退休后,他搬离了敦煌,却仍然坚持每年进一趟洞窟。
关友惠把根扎在了这里。洞窟前扫不完的沙尘、宕泉河里依旧苦涩的碱水和洞窟里那个一坐一天的人,几十年如一日,好像都没有变过。
可画着画着,关友惠就老了。他瘦高的身形逐渐佝偻,年轻时可以用帅气形容的脸上也布满了皱纹,颤抖的双手已握不住画笔,再进洞窟时不得不拄着拐杖。再后来,他得了癌症,被困于病床的方寸之间,却还没忘了壁画研究。
2022年7月10日上午,90岁的关友惠在敦煌病逝,葬于莫高窟公墓。
择一事,终一生,与敦煌壁画结缘近70年的关友惠,去世后仍要守护着他挚爱的莫高窟,就像他到莫高窟第一天说的那样,“要在这里做一辈子临摹匠。”
关友惠在山西考察。图源敦煌研究院官网
先喝十年苦泉水
关友惠对美术的爱好起源于孩提时代。
1932年10月,他出生在山西运城临猗县。山西是个文物大省,遍地古建筑,关友惠就读的小学和中学都曾在寺庙或祠堂这类古建筑里办学。年幼的他经常拿树枝在地上勾勾画画,临摹古建筑里的壁画、塑像。
中学毕业后,关友惠进入西北艺术学院美术系继续学习,这也是西安美术学院的前身。在学校里,他学习用功,还当上了班长。1953年,毕业分配时,这个一心要到祖国最贫困落后的地方去奉献自己的热血青年,在分配志愿中填了青海、新疆和宁夏,却被阴差阳错分到了位于甘肃的敦煌文物研究所。
从那之后,关友惠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离开过敦煌。而当时,只有21岁的他,对敦煌的唯一印象是,在艺术学院读书时,时任敦煌文物研究所所长的常书鸿先生操着一口杭州腔,开了一场莫高窟相关的讲座。常先生的口音本就晦涩难懂,又因为资金所限没法印画册,关友惠实在想象不出莫高窟到底是什么样。
艰苦是第一印象。敦煌文物研究所挨着莫高窟,离敦煌市区有二十五公里远,当时整个所里就二十多个人,只有一辆马车,稀罕得很。如果私人有事想要进敦煌市区,多半只能坐小毛驴。喝的是莫高窟旁宕泉河里的碱水,口味苦涩,容易坏肚子,用它洗完的衣服也直泛白。
关友惠的工作是临摹洞窟里的壁画,临摹的条件也很艰苦。为了保护壁画,时任敦煌文物研究所美术组组长的段文杰提出:禁止直接将画纸按在墙壁上拓印,更不能用手触摸壁画,也不可以在洞窟里使用蜡烛。
没有电,也没有足够的灯,有的洞窟又太深,阳光根本照不进去,关友惠只能拿镜子在洞窟里反射阳光。阳光移动一下,坐着临摹的他也跟着移动一下。
关友惠的女儿关晋文后来也成为一名莫高窟的临摹师,她记得父亲提起过临摹85窟藻井图案时的情况,“藻井所在的窟顶离地面大概有七八米高,他在地面没法看清楚,只好戴着望远镜,仰头用望远镜看一眼,再低下头在画纸上画一笔,时间长了,颈椎疼得很。”
冬天更是难熬,洞窟里阴冷非常,不但手冻得直发抖,调色盘里的颜料也被冻上了。关友惠只好学着老先生们的样子,弄一壶开水,既泡手,又烫调色盘。
段文杰总说,想要临摹好莫高窟的壁画,先喝十年苦泉水。对关友惠来说,又何止十年。
1962年,关友惠被调入敦煌文物研究所新成立的考古组,20年后,重回美术组。1984年敦煌文物研究所扩建为敦煌研究院,关友惠任敦煌研究院美术研究所所长,直到1993年退休。
在莫高窟40年,关友惠独立完成或与人合作临摹壁画数百幅,大部分作品都达到了甲级水平。他还参与了敦煌石窟的考古和研究工作,与樊锦诗等人合作发表了多篇关于石窟分期的论文,并致力于在壁画艺术风格、样式等方面的研究,将考古与美术相结合。
关友惠曾骄傲地说,“如果让搞壁画研究的人写一篇文章,抛开内容不谈,光谈艺术的基本造型和色彩这两个问题,我们搞临摹的人一定比只搞理论研究的人说得准确、深刻。”
1975年冬,关友惠在临摹。受访者供图
耐得住寂寞
很长一段时间里,远离市区、交通不便、物资短缺的莫高窟,好像一座与世隔绝的孤岛。能在其中生活的人,一定是耐得住寂寞的。
在关晋文童年的记忆里,父亲每天一大早就提着水杯去洞窟临摹了,中午去食堂吃一口饭,直到太阳下山才回家。一周六天,天天如此,“那时候一人进一个窟,父亲天天就孤零零地在窟里,一坐一天,也没个人讲话。时间长了,不仅是他,所有临摹师都有点不太会跟人说话了。”
关晋文是关友惠的长女,就出生在莫高窟,那年关友惠已经31岁了,在那个年代算是成家晚的。一头扎进山沟里的研究员们在被人介绍对象时总是遭到嫌弃,关友惠幸运地认识了一个愿意跟他在莫高窟“吃苦”的妻子。
回忆起父母的感情,关晋文说,妈妈对爸爸很崇拜,“她喜欢画画,向往文艺工作,觉得爸爸是会画画的艺术家。”和不苟言笑、一心扑在工作上的关友惠相比,母亲爱说爱笑,承担起了照顾儿女和家庭的重担,“母亲总是说,让父亲安心去画画,‘家里的事我来做’。”
小时候的关晋文有时会去洞窟里看父亲临摹,那些壁画里的神佛、动物引起了小女孩的好奇,这时候父亲总会耐心地给她讲壁画里的故事。
长大后,关晋文女承父业,也选择留在莫高窟,做了一名壁画临摹师。但她说,父亲从没有正式教过她画画,也没有刻意引她走上这条路,更是很少从父亲口中听到夸奖。
从小到大,关晋文眼中的父亲都是严厉的,甚至有些古板。他要求吃饭前必须用热水洗手,孩子们觉得烫也不敢吭声;他自己吃饭总是非常简单,一碟小菜,一碗面条,老了之后孩子们想给他做点好吃的补充营养,他还不要;他在一年春节给孩子们准备过一份“礼物”,是一封告诫他们该如何做人做事的信件,关晋文记得,那年自己已经三十多岁了。
关友惠很少表扬关晋文的临摹作品。只有一幅画于隋代的305窟壁画,关晋文看父亲喜欢,便临摹了下来,后来那幅画挂在了关友惠的房间里。“我逐渐明白,父亲不是吝啬于对我的表扬,而是他的标准高,他觉得我在临摹上还有很多不足。”
关友惠房间悬挂着关晋文临摹的作品。受访者供图
“只要我还能动,每年都要去敦煌”
在莫高窟,时间好像过得很慢,洞窟里那些言笑晏晏的神佛、精致隽永的图案,历经千百年却依然没有什么变化,似乎永远也画不完。可是画着画着,关友惠就老了。
他看着莫高窟的条件一点点变好,在他担任美术所所长期间,主持和参与筹备了多次敦煌壁画展览,让敦煌文化享誉世界,他还带出了自己的接班人。
后来的敦煌研究院美术研究所所长侯黎明,第一次见关友惠是在1985年所里的迎新会上。他记得,已经五十出头的关友惠还可以用帅来形容,身高有一米七五,又高又瘦,四方脸,大眼睛,操着一口山西话,时不时还冒出两句敦煌话。
侯黎明发现,美术所里的20多人,来自五湖四海,全是外地人,“大家都是因为热爱才到敦煌来的。”对于这些背井离乡的年轻人,关友惠格外照顾,给他们安排宿舍,叮嘱他们碱水喝了容易坏肚子,“但没什么办法,时间长了就适应了”,有时家里包了饺子,就叫这些年轻人一起去吃。
他对这些年轻人,就像30年前,段文杰老组长对他一样。那时候每到晚上,段文杰就带着这些年轻人做线描的基础训练。在房间里点上一盏汽灯,大家围坐在一起“练笔力”。每一幅临摹作品,段文杰都会一一看过,指出有问题的地方,再一起修改,直到满意为止。
关友惠也是这么指点侯黎明的,甚至还会拿着尺子去量。“如果有什么差错,关老师一点都不会马虎,如果画得实在不及格,即使你下了很大功夫,也会要求你重新画。”
批评得狠了,关友惠还会主动道歉,“这个事情虽然是你有问题,但我脾气不好,对你的批评严厉了点。”连关晋文都说,父亲性格柔和了很多,大概是因为年纪大了。
关友惠在女儿女婿的陪伴下考察龙门石窟。受访者供图
关友惠老了,退休后离开敦煌去了兰州居住,手也抖了,再也拿不住画笔,年轻时长年累月临摹落下的关节炎、颈椎病一个一个找了上来,但他从没停止过对敦煌壁画的研究,也一直惦记着莫高窟。
他仍然坚持每年去一次莫高窟。他曾说过,他的生活、生命都和莫高窟紧紧连在一起,“只要我还能动,每年都要去敦煌。”
关晋文有时间就会陪着,看着父亲颤颤巍巍地拄着拐杖,一步一步走到洞窟里,拿着笔记本,认真记录,回去继续研究。他总是乐于帮助后辈解决难题,也会耐心地解答年轻人的疑问,他还经常和女儿探讨接下来的研究计划,叮嘱女儿专心研究,去世前,他仍然坚持在病床上读《印度美术史》。
关友惠没给家人留下什么,在家中甚至找不到他的一幅画作。关友惠一生临摹的所有壁画作品,全都存放在敦煌研究院。
去世后,关友惠葬在了莫高窟公墓,西边是九层楼,对面是三危山。从此,他枕着宕泉河的水,遥看着莫高窟,他和他生前深爱的那些壁画一起,长眠在此处,再也不用分开。
“这是他爱了一辈子的地方,能葬在这里,对他来说是一个圆满的结局。”关晋文说。
新京报记者 彭镜陶 实习生 崔健
编辑 刘倩 校对 杨许丽
从21岁起,关友惠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离开过莫高窟。初到时,他擎着一盏汽灯,甚至用镜子反射一点阳光给洞窟照亮,一幅一幅地临摹壁画。从临摹到研究,他把考古与美术相结合,临摹了数百幅壁画,发表了数十篇论文,在担任敦煌研究院美术研究所所长期间,还筹划
鸣沙山月牙泉景区上个月去甘肃旅游,第一站就是敦煌,在中国历史上敦煌是个如雷贯耳的城市,也一直都是我心心念念的打卡地。敦煌,位于河西走廊的最西端,地处甘肃、青海、新疆的交汇处,整个城市常住人口不到二十万,城市虽然不大,却非常干净整洁,敦煌机场
如果你没有来过稻城亚丁,你肯定对他非常向往。那是来过的人,很多说是不想再来了,那么就是这样一个来了会头痛不来会后悔的地方,究竟有多大的魔力吸引了这么多游客呢?稻城亚丁的海拔其实非常的高,和很多景区都不太一样,这个景区门票240进来的话,你会
中国有很多名山大川,但是能同时在同一个地方看日出日落的,我去过的就只有武功山。在黄山的话,它有各种不同的山凹,想要看到日出还要起来怕去山巅看而在武功山,就可以一边露营一边看,日落日出都能在同一个地方欣赏。武功山位于江西省萍乡市、宜春市和吉安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如果说北方的山有巍峨雄奇之势那用灵秀隽美来形容南方的山便再适合不过武功山最高峰金顶观一轮红日从云海中缓缓升起 刘芸池摄人们素来用山清水秀来描述江西千百年来这里孕育了惊艳古今的庐山迷人草甸武功山奇峰秀景三清山丹霞仙境龙虎山红
提到梵净山,你会想到什么?天空之城,还是云上秘境?梵净山中明代户部郎中李芝彦在《敕赐碑》中写道“梵净山……四时有不谢之花,八节有长生之景”是“崔巍不减五岳、灵异足播千秋”的天下名岳之宗在梵净山,拥有着覆盖率超过97%的原始森林;在梵净山,孕
灵秀湖北,楚楚动人!湖北不仅是九省通衢的形胜之地,更是美景众多的旅游大省,武当山、神农架、黄鹤楼、赤壁古战场、三峡人家、腾龙洞、屈原故里……每一个都是全国闻名的标志性景区,仅世界遗产就有四处,5A景区多达12个,至于全国四大道教名山之一、中
近日,一则旅游博主拍摄敦煌莫高窟内文物的视频, 引发关注。视频显示,在某旅游博主个人主页,有三个关于敦煌之行介绍的短视频,其中“敦煌之行(二)”视频的43秒到45秒疑似窟内拍摄画面。有网友很气愤,“说了无数遍洞窟内禁止拍照 ,你怎么还拍。”
前言:朋友们大家好,我是新人博主沙州刺史。从今天开始,我将陆续在今日头条发布敦煌历史文化及敦煌学的科普作品,请大家多多关注。本期是策划栏目“敦煌高僧”系列之一,讲述了莫高窟的最初开凿者僧人乐僔的故事。敦煌高僧系列之一:乐僔 公元366年,前
欢迎大家阅读“景德镇南河公安”头条号。如果您喜欢本文章,还可点击右上角关注我的头条号,每天都有精彩文章推荐。敦煌:一个让每个中国人迷恋的地方,这里充满了各种传奇。1908年法国人伯希和带领的考察团的工作。1908年,伯希和考察团从新疆进入敦
“鹿踏青川,绘典千年。”举世闻名的敦煌莫高窟壁画记载了千年历史而国漫作品《九色鹿》的原窟壁画也是莫高窟早期艺术品的代表作其洞窟形制与壁画作品充满着多方文明交汇下的独特风格今晚《闪耀吧!中华文明》跟随发起人陈坤和追光伙伴许丹睿一起解谜敦煌莫高
19世纪初,甘肃敦煌藏经洞的发现震惊了世界,那里有自十六国时期到元代等历代的佛教艺术,有无数的经书经卷壁画佛像,这就是世界上现在规模最大的佛教艺术圣地——莫高窟。可惜莫高窟藏经洞刚发现不久就被英国人斯坦因、法国人伯希和等西方探险家骗走了大
来源:新华网新华社兰州7月13日电 题:莫高窟治水记——敦煌莫高窟致力防洪和饮水升级换代新华社记者刘诗平 坐落在大泉河畔的世界文化遗产——敦煌莫高窟,受大泉河滋养的同时,也不时受大泉河洪水的侵扰。记者近日在莫高窟采访了解到,这里的防洪标准已
【文化丝路】文明的坐标|“文化艺术圣殿”莫高窟莫高窟坐落于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它始建于前秦宣昭帝苻坚时期,后历经北朝、隋朝、唐朝、宋朝、元朝等历代的兴建,共有洞窟735个,壁画4.5万平方米、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