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23 17:35:43 | 浏览:7
有人说,一生总要去一次敦煌——看看莫高窟的信仰,看看沙与泉的两厢厮守,看看玉门关的春风不度,看看曾经的汉唐。
敦煌以其壮丽的风景和非凡的艺术吸引着来自全世界的人们,而莫高窟则是其宝座上的一颗明珠。
出于保护需要,目前莫高窟开放洞窟数量有限,游客式观光很难一畅心怀,影像和文字的“预习”是实地游的前奏。
中华书局最新出版的《敦煌守望四十天》以第一视角记录下作者蒋理40天“闯关”莫高窟的独特经历,或许是您最好的敦煌行前指南。
层层选拔、仅十席位的“敦煌文化守望者”
难得体验都记录在这本书里了
2021年5月31日晚9点,敦煌城区天还大亮,禾园客栈中蒋理一行人闲坐院中,他们将在第二天开启为期40天的“敦煌文化守望者”活动。
“敦煌文化守望者”是由敦煌研究院、上海交通大学、中国敦煌石窟保护研究基金会、上海交通大学文化发展基金联合推出的全球志愿者派遣项目。每年从全球千余名候选者中选出十人,前往敦煌接受培训和考核,成为莫高窟的正式讲解员,为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讲解洞窟。
为了这次活动,蒋理经历了三轮考核,等待了两年。
蒋理是四川眉山人,苏东坡的小同乡,在北京求学工作多年,是一位资深的摄影师和媒体人。2017年,他携全家人移居苏州,创立文化空间,致力于传统文化的传播。
摄影师的经历使得蒋理在创作时别具慧眼,充满镜头感。因此从抵达敦煌的那一刻起,蒋理便兴奋地用笔和镜头记录下他看到、感受到的敦煌人、事、物。他把经历时时更新在个人公众号上,许多人竞相追更。
这是作者很喜欢的一张照片,站在树荫中仿佛被千佛簇拥
时隔一年,中华书局整理出版了这本《敦煌守望四十天》。当诸位读者翻开它,将跟随蒋理辛勤的步伐,开启一场探索闯关之旅,不断接近历史现场的中心,感受千年来不灭的信仰与鲜活的生活,并最终惊喜地发现:
每个人都和敦煌有缘。
未开放的神秘洞窟,不曾发现的隐秘关联
跟着蒋理闯关莫高窟
自公元366年僧人乐僔开凿了莫高窟的首个洞窟,莫高窟至今留存的735窟中,每一个自有其历史和特色。而出于保护,许多洞窟日常并不开放。
为了一睹千佛尊容,蒋理必须通过项目组一关又一关的考核,他在书中如此描述他的闯关记:
老中青侠客们面对的是由12个不同时期开凿的洞窟所组成的“莫高十二关”。我们将在导师的指点之下,按时间顺序依次学习12个洞窟,苦练内外功夫,通过考核,才可以解锁下一关;而在通过全部十二关之后,还需要经受住敦煌研究院派出的“超级高手”的终极考验,才可以拿到那把“至高无上”的钥匙——它可以打开莫高窟所有的普通开放性洞窟。
40天的闯关中,蒋理边看边查边感受,在壁画和彩塑里看见千年间的生活、艺术、信仰及璀璨的多元文化。
一窟一世界,一眼一千年。跟着作者的步伐,我们将探索:
在北魏259窟,最美禅定佛好似东方的蒙娜丽莎?
在隋代390窟,墙上飞天何以引得满壁风动?
在初唐323窟,壁画中竟藏着千年之前的江南风景?
在246窟,重层壁画下藏着不为人知的“盲盒”?
……
除了完成终极任务之外,蒋理还为自己设置了“支线任务”——在敦煌寻找江南。敦煌有这样一句谚语:居塞北之人,不知江海有万斛之船;居江南之人,不知塞北有千里之雪。
事实是否真正如此?千年前的塞北与江南,“万斛船”与“千里雪”之间,有着怎样的联系与遥远的呼应?从壁画上的一叶小舟,到藏经洞中的曲子词,从江南诗人张球,到敦煌的女儿樊锦诗……
敦煌与每个人的生活的关联是如何发生的?敦煌文化有着怎样的非凡影响力?这些都有待您翻开本书来一一找寻。
精美大图,细节设计
来一场神游敦煌的纸上之旅
作为“敦煌文化守望者”精心打磨之作,本书的设计也处处体现了敦煌的符号与作者的初心——发现敦煌与你我的关联。
本书封面采用外护封+内封的形式。外护封表现的是敦煌的新颜:从三危山上眺望落日余晖中的九层楼。735个洞窟便分布在鸣沙山最东端的这片断崖之上。这是身为摄影师的作者拍摄的实景大图。
漫漫黄沙下静谧的莫高窟,千年时间凝于一瞬。封面烫印俯身飞下的飞天,让千载相接、沙漠灵动起来。
里封则是莫高窟23窟壁画上1300多年前盛唐青绿山水间的平凡生活,有着浓郁的江南色彩。让人由外及内、由表及里地触摸到敦煌的内核。
关于这样的思路,蒋理在书中如此阐释:
目光投向墙壁上那些1300多年前的平凡场景,我看到我们的先辈曾经怎样自由自在地生活过。洞窟北壁上,有一幅《雨中耕作图》。乌云迷漫,细雨霏霏,山峦起伏,田畦青青,农夫和儿子正挥鞭策牛,辛勤耕作。农妇冒雨送饭,父子对坐……
全书采用锁线裸脊,方便全面展开,无损耗地感受图文的魅力,让视线流动。
书中随文插入近140幅图片,既有作者实地拍摄的具有视觉冲击力的图片,又有敦煌研究院授权的窟内文物图片,还有历史感满满的老照片,带你充分感受敦煌的旧貌与新颜。
翻开内页,页眉处放置着莲花飞天藻井的经典纹样,标题处一行深浅不一的沙丘脚印,时刻引领着你进行这场畅快的神游敦煌之旅。
来吧,翻开本书。为你的敦煌之旅做好功课,相信你我终会相遇。
来源:泰宁县融媒体中心 编辑:方玲 责任编辑:杨阳 11月26日,中央媒体采访团来到泰宁古城尚书街、非遗博览苑、尚书第,近距离感受泰宁传统文化的魅力。▼采访团参观尚书街、非遗博览苑、尚书第▼国家级非遗传承人黎秀珍向采访团介绍泰宁梅林戏传承
有人说,一生总要去一次敦煌——看看莫高窟的信仰,看看沙与泉的两厢厮守,看看玉门关的春风不度,看看曾经的汉唐。敦煌以其壮丽的风景和非凡的艺术吸引着来自全世界的人们,而莫高窟则是其宝座上的一颗明珠。出于保护需要,目前莫高窟开放洞窟数量有限,游客
近日,一则旅游博主拍摄敦煌莫高窟内文物的视频, 引发关注。视频显示,在某旅游博主个人主页,有三个关于敦煌之行介绍的短视频,其中“敦煌之行(二)”视频的43秒到45秒疑似窟内拍摄画面。有网友很气愤,“说了无数遍洞窟内禁止拍照 ,你怎么还拍。”
前言:朋友们大家好,我是新人博主沙州刺史。从今天开始,我将陆续在今日头条发布敦煌历史文化及敦煌学的科普作品,请大家多多关注。本期是策划栏目“敦煌高僧”系列之一,讲述了莫高窟的最初开凿者僧人乐僔的故事。敦煌高僧系列之一:乐僔 公元366年,前
欢迎大家阅读“景德镇南河公安”头条号。如果您喜欢本文章,还可点击右上角关注我的头条号,每天都有精彩文章推荐。敦煌:一个让每个中国人迷恋的地方,这里充满了各种传奇。1908年法国人伯希和带领的考察团的工作。1908年,伯希和考察团从新疆进入敦
“鹿踏青川,绘典千年。”举世闻名的敦煌莫高窟壁画记载了千年历史而国漫作品《九色鹿》的原窟壁画也是莫高窟早期艺术品的代表作其洞窟形制与壁画作品充满着多方文明交汇下的独特风格今晚《闪耀吧!中华文明》跟随发起人陈坤和追光伙伴许丹睿一起解谜敦煌莫高
19世纪初,甘肃敦煌藏经洞的发现震惊了世界,那里有自十六国时期到元代等历代的佛教艺术,有无数的经书经卷壁画佛像,这就是世界上现在规模最大的佛教艺术圣地——莫高窟。可惜莫高窟藏经洞刚发现不久就被英国人斯坦因、法国人伯希和等西方探险家骗走了大
来源:新华网新华社兰州7月13日电 题:莫高窟治水记——敦煌莫高窟致力防洪和饮水升级换代新华社记者刘诗平 坐落在大泉河畔的世界文化遗产——敦煌莫高窟,受大泉河滋养的同时,也不时受大泉河洪水的侵扰。记者近日在莫高窟采访了解到,这里的防洪标准已
国际媒体人和游客在剑门关景区参观。 王磊 摄一位国际媒体人背诵唐诗《蜀道难》。 王磊 摄 一位国际媒体人在剑门关拍摄节目表演。 王磊 摄 一位国际媒体人拍摄古蜀道两侧的千年古柏。 王磊 摄 国际媒体人行走在古蜀道上。 王磊 摄 两位国际媒体
在当今互联网时代,新闻发稿已经成为企业塑造品牌形象、扩大影响力的重要手段。作为一家专注于提供朝文通软文发稿服务的公司,我们深知新闻发稿的价值和优势。本文将从塑造品牌形象、扩大影响力、提升知名度三个方面,探讨朝文通软文发稿的重要性。 一
4月23日,来自人民日报、新华社、新华网、中国青年网、工人日报、中央广播电视台、中国新闻网、央广网、湖北日报、湖北卫视、湖北经视、湖北垄上、荆楚网、新浪网等省内外30余家重量级主流媒体近百名记者及相关工作人员齐聚麻城龟峰山景区,众推景区杜鹃
主流媒体采风活动。罗一鸣 摄东南网9月21日讯(本网记者 陈佳丽 文)为期4天的“海上仙都·自在太姥”全国手机摄影网络大赛采风活动于20日在福建福鼎市太姥山圆满落幕。来自新华社、中新社、光明日报、新华网、人民网、东南网等十多家主流媒体记者组
随着科技的发展,新媒体已经成为企业与客户沟通的重要渠道。新媒体用户运营是通过新媒体平台吸引、维护和转化用户的重要手段。下面将介绍一些做好新媒体用户运营的建议。吸引用户关注。在当今市场竞争激烈的时代,只有迅速抓住用户的注意力,才能赢得客户的心
随着孙准浩、郭田雨等球员被带走调查,中超老牌豪门山东泰山再次陷入风雨飘摇当中。目前,有关山东泰山可能遭到足协处罚的消息也不胫而走,而根据知名媒体人冉雄飞的最新消息确认,山东泰山已经无法避免将被足协罚分;如果足协的处罚措施再严格一些,不排除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