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敦煌莫高窟。大漠驼铃,飞天琵琶,彩塑壁画。我们向往的这些,是被掠盗、私卖、挖掘和剥损后的敦煌,可纵是失了数万件文物,依然让几代敦煌人奋斗一生,依然丰碑一样屹立,依然是世界文化的璀璨之星,依然让世人倾慕。8月19日,习近平总...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敦煌莫高窟。大漠驼铃,飞天琵琶,彩塑壁画。我们向往的这些,是被掠盗、私卖、挖掘和剥损后的敦煌,可纵是失了数万件文物,依然让几代敦煌人奋斗一生,依然丰碑一样屹立,依然是世界文化的璀璨之星,依然让世人倾慕。
8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赴甘肃考察调研,首站就来到敦煌莫高窟。
习近平在敦煌
一个面积3.12万平方公里的边塞城市,西向沙漠,三面环山,位于中国最干旱的地区之一,却有着一个寓意“盛大、辉煌”的名字——敦煌。世界四大文明从一千多年前起,在这里交融互鉴,孕育出盛大辉煌、流经千年的文化奇迹。
敦煌,河西走廊西端的重镇,丝绸之路的咽喉之地
19日下午,正在甘肃考察的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世界文化遗产敦煌莫高窟,了解莫高窟保护和研究情况,并走进洞窟实地察看历史悠久的彩塑、壁画。
考察敦煌莫高窟,习近平总书记同游客热情交流
当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在敦煌研究院同有关专家、学者和文化单位代表进行座谈。他强调,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弘扬要给予支持和扶持,保护好我们的国粹。敦煌文化展示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只有充满自信的文明才能在保持自己特色的同时包容、借鉴、吸收各种文明的优秀成果。
习近平总书记在敦煌研究院同有关专家、学者等交谈
今天我们要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就要以更加博大的胸怀,更加广泛地开展同各国的文化交流,更加积极主动学习借鉴世界一切优秀文明成果。习近平总书记勉励文化工作者讲好敦煌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努力为构建“一带一路”服务。
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樊锦诗等人发言。樊锦诗1963年从北京大学毕业后就在敦煌研究所坚持工作,被誉为“敦煌的女儿”。
习近平总书记此次考察调研的敦煌研究院,是世界敦煌学研究的中心,是最大的敦煌学研究实体。
只因多看了你一眼
不仅有“敦煌的女儿”,敦煌保护神——常书鸿,更是把青春、才华甚至生命留在了这里。
常书鸿,是敦煌文物研究所第一任所长。
“敦煌保护神”常书鸿雕塑
常书鸿1904年生于浙江杭州,1927年留学法国学习绘画艺术,不少作品获法国金奖,或被法国国家博物馆收藏。
1935年,常书鸿在巴黎塞纳河畔的一个旧书摊上,看到了伯希和编辑的敦煌画册,深深震撼,原来祖国有这样伟大的艺术宝库,国外待此如数家珍,国内却很少人知道。
只因为在人群中多看了你一眼,再也没能忘掉你的容颜。
从此,常书鸿决心回国研究莫高窟。
高耸的楼阁飞檐卷翘,气势恢宏,已成为莫高窟的标志性建筑
终于1942年冬天,常书鸿长途跋涉奔向莫高窟。进入莫高窟,常书鸿如临仙境,彻夜难眠。而莫高窟的生活,张大千曾开玩笑对他说,在敦煌工作是“无期徒刑”。1943年,常书鸿说服家人前去。
那年冬天。一辆孤独的牛车在戈壁滩上颠簸着,天高地阔,满目黄沙,一路荒无人烟,彻骨的寒风中只见得荒冢般起伏的沙堆和干枯的灌木丛。女儿常沙娜背了一首民谣:出了嘉峪关,两眼泪不干,前看戈壁滩,后看鬼门关……
萧索的天空下,横着一个破旧的小县城,到了敦煌县。
穿着羊皮大衣的常书鸿家人,还是从里到外冻了个透,浑身僵硬,哆哆嗦嗦进了黑乎乎的屋子。晚饭是一碗水煮刀切面,桌子中心摆着一碗大粒盐,一碗醋。常书鸿安慰孩子们,以后生活会改善的,有羊肉吃。
1944年,国民政府成立“敦煌艺术研究所”,常书鸿任所长,带领众多学者研究敦煌。
莫高窟内部藏经洞
但1945年,常书鸿遭遇了一生中最痛苦的经历:4月夫人出走,家不成家;7月研究所被下令撤掉,奔走呼吁;8月抗战胜利复员潮开始,工作人员离开,所不成所。
常书鸿独守空巢。
敦煌的夜万籁俱寂,阴森森一片,远处传来几声狼嚎。常书鸿披衣出屋,任冷风灌进衣服,那“层楼洞天”还能看到,这里有他和同事们的心血……
常书鸿突然想起一件事。
一个国民党军官在游览中,明火执仗要拿走一尊北魏彩塑菩萨像。常书鸿费尽口舌,并以女儿沙娜画的飞天画作为交换,才将他打发走。如果连自己也走了,莫高窟的命运不堪设想……常书鸿默默发誓,决不离开,不管任何艰难险阻,与敦煌艺术终生相伴。
1965年9月30日,敦煌文物研究所的职工合影
照片中三代院长同框,分别是常书鸿、段文杰和樊锦诗
常书鸿必须要离开敦煌寻求援助。走时,所里仅剩的两名看守千佛洞的工友挥泪告别,常书鸿流泪了。
再一次回到敦煌,常书鸿招兵买马,背水一战。很快,在常书鸿超常的坚忍和鼓舞下,又一批学者融入敦煌,敦煌又“活跃”起来。
从此,常书鸿和敦煌,相伴到老。
1994年,常书鸿逝世,一代敦煌保护神葬在九层楼对面。
在经历掠盗,私卖,挖掘,剥损后,纵是失了数万件文物,损毁严重,敦煌依然丰碑一样屹立,依然让几代敦煌人奋斗一生。
这就是那一代人的故事。
敦煌研究院
“一眼千年”莫高窟
莫高窟,意为开凿于沙漠高处的石窟,也称“千佛洞”。在梵文中,“莫高”有佛教中解脱之意,让这个名字更添神秘的意境。相传公元344年的一天,乐僔和尚途经宕泉河谷,看见夕阳照射的鸣沙山在金光之中显现千佛。他决定在这里开窟造像。自此,莫高窟的开凿与绘制历经千年。莫高窟是世界上历史延续最悠久、保存较完整、内容最丰富、艺术最精美的佛教艺术遗存。1987年,莫高窟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中国第一批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莫高窟分南北两区,存有塑像、壁画的洞窟多集中在南区,现存洞窟492个,塑像2000余尊,壁画4.5万平方米以及木构建筑5座;北区则是僧侣修行、居住、瘗埋的场所,有洞窟遗址243个。
版权须知:未经本刊书面许可,任何人或单位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摘编本刊图文内容。
✬如果你喜欢这篇文章,欢迎朋友圈✬
评论功能已开启,我们接受一切形式的吐槽和赞美☺
来源:人民日报 央视新闻 文化柚子
编辑:张倩莹
《安徽画报》开放办刊,将面向社会征集优秀文章和精美图片,期待文思敏捷、下笔千言倚马可待的你;期待一部相机扫天下,大美安徽尽收镜中的你;《安徽画报》等你来激扬文字,行摄江山。
投稿邮箱:ahhb2017@126.com
赐稿热线:0551-64376898
洽谈合作:13665697794
(文中图片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