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26 14:57:45 | 浏览:14
中新社兰州9月28日电 题:莫高窟“转危为安” 文保技术出海“一带一路”
中新社记者 冯志军 高莹
资料图:莫高窟。张晓亮 摄
70多年来,“病患缠身”的世界文化遗产敦煌莫高窟经长时间劫难后终于“转危为安”。从戈壁大漠里长期无人问津的荒芜与沉寂,到近年暑期门庭若市的客流持续“爆棚”,其数十年抢救性保护中形成的管护成果,不仅让内地诸多古遗址受益,亦使海外多处古遗址融入其“朋友圈”。
年逾八旬的文物修复师李云鹤是2018年“大国工匠年度人物”获得者,对于“守护”了一辈子的莫高窟总是“看不够”,每天在莫高窟窟区错落起伏的石阶上往返穿梭进行“巡诊”。而他带出来的60多位学生已成为文物保护领域的权威,活跃在内地各个重点文物保护现场。
公元366年(西秦建元二年),莫高窟出现第一个洞窟,自此山麓断崖上凿壁开窟的声音历经10余朝、1000年延绵不绝。但以民间营造为主体的千年历程伴随着兴起、废弃、重生的跌宕命运,直至官方实施管理的70余年来,才逐渐重现生机。
“以前基本没什么科技保护措施,就是在洞窟扫一扫沙子,加固一下窟区围墙,预防有人为破坏行为……”现任敦煌研究院院长赵声良于20世纪80年代初来到敦煌研究院,从不少老前辈口中得知莫高窟此前数十年所面临的保护困境。
“直至20世纪60年代,随着针对莫高窟的一个全面加固工程的实施,洞窟内顶塌下来、壁画坠落等现象此后才再未出现。”赵声良向中新社记者介绍说,尤其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这处集珍贵性与脆弱性于一身的古老石窟不断拓展国际合作,使得敦煌研究院“用现代科技来保护文物”的技术居全国前列。
此后几十年,来自日本、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国家和香港等地区的文化遗产保护机构、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以及个人相继来到敦煌,不仅带来了保护设备和经费,还带来了先进的保护理念和技术,投入到敦煌壁画的保护修复、文物病害防治、敦煌文化的研究与弘扬之中。
赵声良说,在长期国际合作中,围绕莫高窟所形成的一整套保护文化遗产的科学程序和方法,不仅填补了中国文物保护和管理利用领域的一个又一个空白,还使莫高窟成为中国文物有效保护、合理利用和精心管理的典范。
据了解,数十年间所形成的全方位的科学管护体系在近年不仅推广应用于西藏布达拉宫、新疆交河故城等内地10多个省(市、区)的200多项文物保护工程,这些成果还成为丝绸之路沿线诸多文化遗产效仿的“范本”。
敦煌研究院副院长罗华庆说,经过多年发展,敦煌研究院在壁画保护、土遗址保护、文物数字化研究、开放利用等方面在全国乃至全世界具有领先优势。近年还开展了多次中亚考察项目,并将该院文化遗产保护成套技术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推广应用。
据统计,2016年以来,敦煌研究院先后受邀前往印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考察相关文化遗产,并作为中国文化遗产专业团队首次对阿富汗巴米扬石窟进行了堪称“破冰之旅”的学术考察,为巴米扬省培养了石窟保护、历史遗迹修复方面的专业人才。(完)
近日,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发布关于印发《上海市“元宇宙”关键技术攻关行动方案(2023—2025年)》的通知。《行动方案》提出,针对“元宇宙”沉浸式、开放式、永续实时、以人为中心等跨界复合的技术特性,围绕“元宇宙”内容、存算、传输和终端等技
近日,一则旅游博主拍摄敦煌莫高窟内文物的视频, 引发关注。视频显示,在某旅游博主个人主页,有三个关于敦煌之行介绍的短视频,其中“敦煌之行(二)”视频的43秒到45秒疑似窟内拍摄画面。有网友很气愤,“说了无数遍洞窟内禁止拍照 ,你怎么还拍。”
前言:朋友们大家好,我是新人博主沙州刺史。从今天开始,我将陆续在今日头条发布敦煌历史文化及敦煌学的科普作品,请大家多多关注。本期是策划栏目“敦煌高僧”系列之一,讲述了莫高窟的最初开凿者僧人乐僔的故事。敦煌高僧系列之一:乐僔 公元366年,前
欢迎大家阅读“景德镇南河公安”头条号。如果您喜欢本文章,还可点击右上角关注我的头条号,每天都有精彩文章推荐。敦煌:一个让每个中国人迷恋的地方,这里充满了各种传奇。1908年法国人伯希和带领的考察团的工作。1908年,伯希和考察团从新疆进入敦
“鹿踏青川,绘典千年。”举世闻名的敦煌莫高窟壁画记载了千年历史而国漫作品《九色鹿》的原窟壁画也是莫高窟早期艺术品的代表作其洞窟形制与壁画作品充满着多方文明交汇下的独特风格今晚《闪耀吧!中华文明》跟随发起人陈坤和追光伙伴许丹睿一起解谜敦煌莫高
19世纪初,甘肃敦煌藏经洞的发现震惊了世界,那里有自十六国时期到元代等历代的佛教艺术,有无数的经书经卷壁画佛像,这就是世界上现在规模最大的佛教艺术圣地——莫高窟。可惜莫高窟藏经洞刚发现不久就被英国人斯坦因、法国人伯希和等西方探险家骗走了大
来源:新华网新华社兰州7月13日电 题:莫高窟治水记——敦煌莫高窟致力防洪和饮水升级换代新华社记者刘诗平 坐落在大泉河畔的世界文化遗产——敦煌莫高窟,受大泉河滋养的同时,也不时受大泉河洪水的侵扰。记者近日在莫高窟采访了解到,这里的防洪标准已
《九色鹿》,根据敦煌壁画《鹿王本生》故事改编,讲述了生活在山中的九色神鹿经常帮助有困难的人,一日,它救了一个遇险的弄蛇人,而弄蛇人却向国王告密出卖九色鹿。最终,九色鹿以神力化险,弄蛇人也得到应有惩罚的故事。故事不陌生,但一定有人发现了,我们
澎湃新闻记者 范佳来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在“云”上点亮莫高窟是种怎样的体验?据记载,莫高窟燃灯是旧时敦煌重要节庆习俗。每逢腊月,当地民众会在莫高窟举行盛大的点灯仪式,在各洞窟内点亮灯盏,总灯数高达700多盏,形成夜幕下“一川星悬”的壮观场面
北京晚报 | 记者 马婧 武亦彬按原大小复制的莫高窟洞窟莫高窟第158窟涅槃像的等比例复制作品敦煌,丝绸之路上一颗璀璨的明珠。千百年来,东西方文化、各民族文化在这里进行广泛的交流融合,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魅力。如今,通过科技助力,2000多公里
中新社兰州9月28日电 题:莫高窟“转危为安” 文保技术出海“一带一路”中新社记者 冯志军 高莹资料图:莫高窟。张晓亮 摄70多年来,“病患缠身”的世界文化遗产敦煌莫高窟经长时间劫难后终于“转危为安”。从戈壁大漠里长期无人问津的荒芜与沉寂,
财联社6月14日讯(记者 徐赐豪)今日消息,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近日印发了《上海市“元宇宙”关键技术攻关行动方案(2023—2025年)》(以下简称《行动方案》)。《行动方案》明确了沉浸式技术和Web3技术两个主攻方向。将针对“元宇宙”沉浸
【文化丝路】文明的坐标|“文化艺术圣殿”莫高窟莫高窟坐落于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它始建于前秦宣昭帝苻坚时期,后历经北朝、隋朝、唐朝、宋朝、元朝等历代的兴建,共有洞窟735个,壁画4.5万平方米、彩
【网聚青春的声音】作者:张兆莉(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所博士生)4月18日,由国家文物局指导、敦煌研究院与腾讯联合打造的超时空参与式博物馆“数字藏经洞”正式上线。“数字藏经洞”以精美的画面、超拟真的场景、沉浸式的互动体验,让广大用户可以“随时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