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53载春秋:敦煌莫高窟的前世今生

时间:2022-09-06 22:40:47 | 浏览:4149

  丝路咽喉  公元前二世纪,大汉的北方边境长期笼罩在匈奴侵扰的阴霾下。  一天,汉武帝忽然得到个重要情报,匈奴人把月氏人撵得一路向西,砍死月氏王不说,还把他的头颅拿来做酒杯。  汉武帝觉得机会来了,立刻征募使者联络月氏夹击匈奴。当时只知道

  丝路咽喉

  公元前二世纪,大汉的北方边境长期笼罩在匈奴侵扰的阴霾下。

  一天,汉武帝忽然得到个重要情报,匈奴人把月氏人撵得一路向西,砍死月氏王不说,还把他的头颅拿来做酒杯。

  汉武帝觉得机会来了,立刻征募使者联络月氏夹击匈奴。当时只知道月氏在西域,具体什么位置谁也不知道,而且西汉与西域之间夹着匈奴,可能还没到月氏就被匈奴杀了。一个名叫张骞的青年郎官欣然应募,他觉得这是个建功立业的好机会!

  建元三年(公元前138年),张骞带领一百多人的西汉使团从长安出发,刚出陇西没多久就被匈奴人逮个正着。单于质问张骞,你们汉朝要越过我去勾搭月氏是几个意思?就这样,张骞被扣在了匈奴十多年。

  直到元光六年(公元前129年),张骞和随从才逃出匈奴辖区并艰苦跋涉到大宛,并在大宛王的帮助下,经康居到达月氏。可这时月氏居住地比以前更加富饶肥沃,早已乐不思蜀,不愿再去报仇!

  张骞一行待了一年多,看到联合月氏实在没戏,就决定返回西汉,在返程途中,又被匈奴扣了一年多。幸好赶上单于死了,匈奴内部乱成一团,张骞再次成功出逃。

  这次出使,虽然没有完成联合月氏的使命,但带回了西域各国的风土信息。此后,西汉王朝又通过一系列军事斗争和外交行动,打通了中原与西域的交流之路,这就是“丝绸之路”。

  而敦煌,既是中原出使西域的出境站,又是西域到达中原的第一站,成为丝绸之路的咽喉。

  在唐朝,敦煌迎来了鼎盛时期。城内店铺林立,商品琳琅满目。每天都有早、中、晚三个集市,有着不同肤色、说着不同语言的商人在这里比划手势进行交易。元宵灯节的盛况,长安第一,敦煌第二,就连扬州也不得不屈居第三。

  佛国胜境

  前秦建元二年(公元366年),一位名叫乐僔的和尚,他一心向佛,非常虔诚,经常身披袈裟,手执禅杖,云游四方。

  一天傍晚,乐僔来到了敦煌东南的三危山下大泉河谷,经过一天的奔波,刚刚又淋了一场雨,他又冷又饿,十分疲惫,盘坐在绵软的沙滩上歇息。

  此时,雨过天晴,夕阳西下,整座三危山笼罩在一片金色的余晖中,空气中的水蒸气结晶又折射出五颜六色的光芒。

  乐僔蓦地抬头一看,恍惚中,他似乎看到了三危山金光万丈,燃灯古佛、释迦牟尼佛、弥勒佛“三世佛”显出真容,无数菩萨在诵经说法,飞天仙女们在散花、弹奏乐器……

  乐僔被这佛国奇景震撼了,顿感身心愉悦,疲惫尽消,决定在此修行,于是,他四处化缘,请来工匠,在大泉河西岸的峭壁上开凿了一个石窟,莫高窟的第一个石窟就这样诞生了。

  此后的一千年,众多僧侣、信众纷至沓来,开凿的石窟越来越多,这里逐渐成为信仰圣地。

  唐朝国力强盛、丝路繁荣,佛教盛行,莫高窟的营建规模空前,灿烂的佛教艺术一时跃上巅峰。据统计,唐代近三百年间在莫高窟开洞279个,为历朝最多,当时,三危山莫高窟南区崖面上,大小石窟群密如蜂窝,已很难再找到开窟之所。

  敦煌遗书

  清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初夏,敦煌天气渐热,莫高窟里却仍旧荒凉破败得让人揪心。

  由于连年的战争和丝绸之路的改道,明朝之后,敦煌已渐渐衰败;到了清朝,莫高窟已是“字落残碑在,丛深蔓草缠”。

  莫高窟看守人——道士王圆箓开始忙碌起来,他正在实施自己酝酿多年的宏伟计划:用节省下来的香火钱和四处化缘得来的钱财,重修和改造莫高窟。

  王道士要做的第一步工作,就是雇人清理洞窟中的积沙。5月26日这天,清沙工作进行到第16窟,这个洞窟开凿于晚唐,窟主是河西归义军政权的第一任河西都僧统——洪辩,与莫高窟其它的洞窟相比,看上去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

  但在休息时,王道士无意中发现16窟甬道的北壁是空的,当晚,他破开墙壁,一个塞满古老经卷、文书和绢画小洞窟出现在眼前,这就是今天编号为第17窟的藏经洞。

  藏经洞里有佛教、道教的经卷,也有传统的经、史、子、集,还有大量的地方文献,上启东汉,下至元代,这5万多卷书籍被称为“敦煌遗书”。其中,地方文献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因为25史记录的都是帝王将相的政治史,而这些地方文献记录的则是老百姓的历史,非常珍贵。

  王道士上报清政府,迟迟未等到回音,等来的却是一群西方考古学家、探险者……法国的伯希和一人,仅花费500两银子,就从莫高窟带走6000多件珍贵文物。

  藏经洞文物从此开始了令人扼腕的流散史,5万多卷经书文献,星散多国,留在莫高窟的仅剩两三百卷。“敦煌者,吾国学术之伤心史也”。

  敦煌儿女

  1935年秋天,在巴黎塞纳河畔一个旧书摊上,常书鸿偶然看到由伯希和拍摄的《敦煌石窟图录》,方知在中国还有这样一座艺术宝库存在,他十分震撼。

  作为巴黎高等美术学校最著名的中国学生、油画大师劳朗斯的得意门生,毕业时,常书鸿却毅然放弃优渥的生活和大好的前程,从法国启程回国前往敦煌。

  那时候国立敦煌艺术研究所(今敦煌研究院)刚刚成立,条件非常艰苦,宿舍所有的设施都是土的,土炕、土凳子、土沙发;由于严重缺水,不能洗澡,只能擦澡,一盆水擦脸、擦身、洗脚,都还舍不得倒掉,派作其它用场;交通工具是牛拉大轱辘车,职工要进城只能靠牛车或徒步。

  常书鸿原本是西装革履的知名艺术家,到敦煌后穿旧布鞋,睡土炕,若不是戴了副眼镜,和当地农民没两样。

  从1943年到1982年,常书鸿临摹壁画、维护洞窟、植树治沙……坚守敦煌四十年。

  在他的感召下,段文杰、史苇湘、欧阳琳、孙儒僩、李其琼、李云鹤、樊锦诗、彭金章、赵声良、李萍等青年才俊纷至沓来,从清理积沙、加固洞窟、修复壁画,到风沙防治、环境监测、病害壁画机理研究、保护修复技术研发,再到“数字化”尝试,在一代又一代敦煌儿女的共同守望中,今天的莫高窟,仿佛经历了逆生长——从过去那个历经沧桑的老人,变成一个充满活力的壮年。

  如今,窟区早已树木繁盛,瓜果飘香;办公、住宿都搬进了楼房,水、电、网都不成问题,生活条件和城里也没什么两样;研究院和敦煌市之间已经是平坦的柏油马路,每天还有班车接送职工上下班;敦煌市也落成了机场,大大方便了游客往来;莫高窟数字展示中心也已正式对外开放,用更加现代的语言向观众讲述尘封的历史。

  虽然藏经洞多数文物流失海外,但是敦煌历史文化的根在中国。

  尽管三危山脚下的大泉已经干涸,然而千年莫高窟所蕴含的文化宝藏记录了我们沧桑而辉煌的历史。

  “敦,大也;煌,盛也。”敦煌二字浓缩了古丝绸之路及汉唐中国繁荣强盛的历史,同时也昭示着它无比灿烂辉煌的未来。

(来源:荔枝新闻)

相关资讯

八座敦煌洞窟“搬到了”北京,再现莫高窟神韵

澎湃新闻记者 陆林汉 综合报道8月29日,“文明的印记——敦煌艺术大展”在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对外开放。澎湃新闻了解到,展览从“经典敦煌艺术”“藏经洞专题”“1940年以来的敦煌艺术手法与精神”三大主题出发,展出复制洞窟8座,文物、临本、现当

雪落敦煌莫高窟

11月28日,丝路名城甘肃敦煌迎来降雪天气,世界文化遗产莫高窟银装素裹。 王嘉奇 摄图为银装素裹的莫高窟。 王嘉奇 摄 图为莫高窟雪景。 王嘉奇 摄 莫高窟周围一片白色。 王嘉奇 摄 图为莫高窟雪后景色。 王嘉奇 摄 图为莫高窟雪后景色。

游甘肃世遗丨莫高窟 带您穿越千年

艺术宝库莫高窟、玉门关、悬泉置遗址,带您穿越千年时空,触摸历史脉搏。01莫高窟 带您穿越千年“莫高窟地处丝绸之路的战略要点,不仅是东西方贸易的中转站,同时也是宗教、文化和知识的交汇处;莫高窟的492个洞窟和石窟寺以彩塑和壁画闻名于世,展示了

数字化保存——让莫高窟“青春永驻”

作者:黄敬惟始建于公元366年的敦煌莫高窟,是中国古代文明艺术的宝库,也是丝绸之路上不同文明交流交融的重要见证。在漫漫黄沙中,这颗世界文明长河中的璀璨明珠,经受着风沙、湿度等多重考验。敦煌莫高窟官方虚拟形象“伽瑶”。游客在莫高窟数字展示中心

余秋雨:莫高窟

看莫高窟,不是看死了一千年的标本,而是看活了一千年的生命。一千年而始终活着,血脉畅通、呼吸匀停,这是一种何等壮阔的生命!01莫高窟对面,是三危山。《山海经》记,“舜逐三苗于三危”。可见它是华夏文明的早期屏障,早得与神话分不清界线。那场战斗怎

敦煌莫高窟:充满魔力的佛教艺术宝库

7月10号,敦煌通高铁了,从兰州到敦煌8小时即可到达。这不啻为先进科技与经典文化的触摸、国之重器与文化圣殿的美好邂逅。虽然此时的敦煌早晚温差能差十多摄氏度,但6、7月份仍是敦煌旅游的最佳时间。高铁开入敦煌,莫高窟的神秘尊容好像更加容易面向公

门票半价、洞窟数增加 | 这个淡季,莫高窟应该这样参观

摄影:孙志军您想象中的莫高窟的冬天,是否一片白雪茫茫,冷寂无声,毫无夏季的热烈与浪漫?其实不然,微茫的远山,乘着月色的黎明,万物静谧中孕育着春天的希望,明媚的阳光照耀着雪后的大漠,折射出的是温暖。莫高窟,总有一个时节,能让您心甘情愿的浪费时

攀枝花的“前世今生”

在祖国的西南边陲,有一个富甲天下的古裂谷——攀西大裂谷,在古裂谷的中南段有一个“金峡谷”,这里坐落着全国唯一以花命名的城市——四川省攀枝花市,她虽然年轻,却也有着悠久的历史。一、攀西大裂谷的形成6亿年前,扬子板块从南方岗瓦纳古陆分裂开来独立

四川广元,外增颜值内修气质,前世今生,你看过了?

爱旅游,爱生活。外增颜值内修气质 广元的“前世今生”今天我们一起来看看,看广元城市建设巨变在四川地级市中,广元这座城市一直是低调的,却又不甘平淡的;是小而精的,却是胸怀“大梦想”的。昔日的川东北小城一跃成为名副其实的现代化新城!这是广元巧借

友情链接

SEO域名抢注宝宝起名网妈妈知道币圈足浴养生网崇左石林旅游网时尚女性网宏碁电脑评测网早教加盟网沙滩排球运动网帕加尼跑车网杭州旅游网黄明昊歌迷网戴尔电脑评测网米高轮滑鞋羽毛球运动网老黄历官网新乡新闻头条网优家宝贝母婴
甘肃旅游网是甘肃省旅游资讯网站,提供甘肃省内文旅资讯 ,甘肃旅游必去十大景点、莫高窟、鸣沙山月牙泉景区、嘉峪关关城、张掖丹霞地质公园、青海甘肃宁夏大环线旅游攻略、旅游景点信息、甘肃青海大环线10日游攻略、青海大环线旅游攻略、甘肃旅游攻略自由行线路攻略等。
甘肃旅游网 22939.cn ©2022-2028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