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23 13:33:34 | 浏览:10
来源:新甘肃
一位游客参观后留言
新甘肃·每日甘肃网记者 李萍
“彩云充满乐飘空,仙女飞天劲舞丰。”公元366年,一个名叫乐僔的和尚,在敦煌东南部凿下第一个洞窟。从此,莫高窟便拉开了长达千年的石窟建造史。
寒暑相推,千年转瞬。在时间的侵蚀下,壁画中乐师们的皮肤和华裳慢慢有了破损,泥质彩塑的色彩也渐渐有了脱落……
如何重新绽放莫高窟光彩,延续敦煌故事?
游览莫高窟
早在30年前,敦煌研究院就给出了答案——着手建立“数字敦煌”,利用计算机技术和数字图像技术,实现敦煌石窟文物的永久保存,永续利用。
“我们现在要做的就是不断地提高技术,让敦煌数字化体验更加丰富,从而助力敦煌学的发展。”敦煌研究院院长苏伯民说。
“数字敦煌”是一个庞大的工程,它需要有专业的机构和人员来探索出一条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之路。
20世纪90年代,在美国梅隆基金会的支持下,敦煌研究院与美国西北大学、浙江大学等科研院所合作,拉开了敦煌石窟数字化的帷幕。2006年4月,敦煌研究院成立了数字中心,主要承担起了敦煌石窟以及相关文物的数字化研究技术与应用工作。
俞天秀介绍敦煌壁画数字化情况
“2014年,数字中心正式改名为文物数字化研究所,同时也成为了古代壁画保护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国家古代壁画与土遗址保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甘肃省古代壁画与土遗址保护重点实验室主要组成部门。”敦煌研究院文物数字化研究所所长俞天秀说。
从遥远历史走来的灿烂文化,要用数字化的方式更加透彻地展现其独特的艺术价值和魅力。“数字化通俗的解释就是‘给文物拍照’,记录拍摄时的现状,然后利用计算机技术和数字图像技术来实现敦煌石窟文物的永久保存。”俞天秀说。
敦煌研究院技术工作人员在洞窟进行数字化采集工作
“一个洞窟采集信息花费上两三个月的时间也是正常的,一个十几平方米的洞窟需要拍摄上千张照片。有时候遇见大洞窟,可能就得需要四五个月的时间。”俞天秀说,他和同事前期的工作就是上洞窟、下洞窟,专业人员自制轨道、灯箱,分层、逐行拍摄壁画,后期将拍摄好的照片拼接、处理、定位纠正,“这个流程需要前期工作的三倍时间。”
莫高窟的洞窟没有两个是完全一样的,由此也便增加了俞天秀和同事们的工作难度。但千年壁画陆陆续续被镜头记录下来,储存到数据库,得以躲过时间的摧残,更让他们觉得这项工作“值了”。
“我们把数字化的数据叫做数字遗产,它跟文物本身同样重要。”俞天秀说,其实并不是只有莫高窟需要去做这项工作,国内的每一处石窟遗产都需要进行数字化,让文物实现“容颜永驻”。
一座塑像的制作过程
百花齐放才是春。俞天秀说,“这七十多年来,研究院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帮助,现在我们有了自己的技术,就要去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
近年来,敦煌研究院不仅在莫高窟开展数字化采集,同时还为国内14处不可移动文物进行了数字化采集,用技术把不可移动文物的内涵用数字形态呈现出来,也让这遥远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越发鲜活生动。
截至目前,世界文化遗产敦煌莫高窟目前已累计完成258个洞窟的数字化采集,图像加工洞窟145个、虚拟漫游洞窟164个、雕塑三维重建45身、底片数字化近5万张,这意味着其逾三成洞窟实现了“永久保存、永续利用”的初衷。
数字化让古老、遥远、神秘的敦煌慢慢揭开面纱,露出现代、有趣的另一半容颜。
《敦煌岁时节令》截图
“借助科技搭建传播文化平台,让传统文化历久弥新。”敦煌研究院新媒体中心主任杜鹃说道,敦煌研究院新媒体中心相继推出《敦煌岁时节令》《和光敦煌》《一事一生·一人一窟》等数字媒体品牌和“云游敦煌”小程序、敦煌动画剧、点亮莫高窟等数字创意传播项目,真正实现艺术与数字的相结合,让洞窟里的文物“活”起来、“走”出来。
为展示敦煌石窟数字化成果,推动文物数字化保护工作全面发展,敦煌研究院数字化团队将厚重的数字敦煌资源深度挖掘,在国内外共完成“数字敦煌”展览29场次,为大众奉上一场亦真亦幻的敦煌莫高窟艺术视觉盛宴,让千里之外的观众可以在敦煌的艺术氛围中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之美。
创新让不可移动的莫高窟越过山川海洋,抵达世界任何角落,也让敦煌在千年后依然保持勃勃生机。
本文来自【新甘肃】,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鹿踏青川,绘典千年。”举世闻名的敦煌莫高窟壁画记载了千年历史而国漫作品《九色鹿》的原窟壁画也是莫高窟早期艺术品的代表作其洞窟形制与壁画作品充满着多方文明交汇下的独特风格今晚《闪耀吧!中华文明》跟随发起人陈坤和追光伙伴许丹睿一起解谜敦煌莫高
近日,一则旅游博主拍摄敦煌莫高窟内文物的视频, 引发关注。视频显示,在某旅游博主个人主页,有三个关于敦煌之行介绍的短视频,其中“敦煌之行(二)”视频的43秒到45秒疑似窟内拍摄画面。有网友很气愤,“说了无数遍洞窟内禁止拍照 ,你怎么还拍。”
前言:朋友们大家好,我是新人博主沙州刺史。从今天开始,我将陆续在今日头条发布敦煌历史文化及敦煌学的科普作品,请大家多多关注。本期是策划栏目“敦煌高僧”系列之一,讲述了莫高窟的最初开凿者僧人乐僔的故事。敦煌高僧系列之一:乐僔 公元366年,前
欢迎大家阅读“景德镇南河公安”头条号。如果您喜欢本文章,还可点击右上角关注我的头条号,每天都有精彩文章推荐。敦煌:一个让每个中国人迷恋的地方,这里充满了各种传奇。1908年法国人伯希和带领的考察团的工作。1908年,伯希和考察团从新疆进入敦
19世纪初,甘肃敦煌藏经洞的发现震惊了世界,那里有自十六国时期到元代等历代的佛教艺术,有无数的经书经卷壁画佛像,这就是世界上现在规模最大的佛教艺术圣地——莫高窟。可惜莫高窟藏经洞刚发现不久就被英国人斯坦因、法国人伯希和等西方探险家骗走了大
来源:新华网新华社兰州7月13日电 题:莫高窟治水记——敦煌莫高窟致力防洪和饮水升级换代新华社记者刘诗平 坐落在大泉河畔的世界文化遗产——敦煌莫高窟,受大泉河滋养的同时,也不时受大泉河洪水的侵扰。记者近日在莫高窟采访了解到,这里的防洪标准已
导读 《CD精读》是我们推出的一档语言学习栏目,选择China Daily报纸中好玩、有趣、热点的文章,邀请专业老师进行精讲。每周一期,干货满满!▲前秦时期,一位德行高超的名僧西游途经敦煌,见千佛闪耀,心有所悟,于是凿下第一个石窟。此后的
你是否想象过,有一座千年的石窟寺,藏着无数的佛教艺术珍品,却在历史的尘埃中被遗忘了近千年?你是否想象过,有一座藏经洞,里面堆满了五万多件古代文物,却在近代被外国探险家以极低的价格买走了大部分?你是否想象过,有一座世界文化遗产,它的壁画和塑像
原标题:莫高窟 带您穿越千年莫高窟。首席记者 田蹊 摄艺术宝库莫高窟、玉门关、悬泉置遗址,带您穿越千年时空,触摸历史脉搏。“莫高窟地处丝绸之路的战略要点,不仅是东西方贸易的中转站,同时也是宗教、文化和知识的交汇处;莫高窟的492个洞窟和石窟
19日下午,正在甘肃省考察调研的习近平总书记,先后来到敦煌莫高窟和敦煌研究院,实地考察文物保护和研究、弘扬优秀历史文化等情况,并同有关专家、学者和文化单位代表座谈。习近平一直非常重视历史文物保护。在他看来,文物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
1.中国的卢浮宫 1600年前的辉煌▼在甘肃省河西走廊西端,沿古丝绸之路,会看见一座盛名赫赫的鸣沙山。转到山的东麓,远远望见南北长约1600米崖壁上布满了洞窟。这就是闻名世界的敦煌莫高窟,又名千佛洞。放眼四外,此处南枕祁连,襟带西域,前有阳
重播
置身秋冬季节的莫高窟,心思愈澄净,耳听疾风,身着祈愿,寂静自适,安然隽永。无数艺术家走进黑黝黝的洞口,未留下名字,却留下丹青千壁。庄严的佛像、灵动的飞天,在这里等待着与你相遇。“飞天”主题参观路线精心设计 匠心打造为了给前来参观敦煌莫高窟
莫高窟,千年的辉煌“若能再多看一眼,滚烫的心炙热的眼”这怕是我游过这里的唯一感受。莫高窟每年吸引众多游客不远千里来此,只为了目睹这一沉寂千年的风采,即使需要排长龙等候入场。莫高窟,我终于是来了!莫高窟,俗称“千佛洞”。坐落于“丝绸之路的咽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