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时期,莫高窟修建达到一个高潮,为何会形成这种高潮现象?

时间:2022-09-06 22:39:21 | 浏览:6514

莫高窟地处丝绸之路的一个战略要点。它不仅是东西方贸易的中转站,同时也是宗教、文化和知识的交汇处。莫高窟有492个小石窟和洞穴庙宇,以雕像和壁画闻名于世,展示了延续千年的佛文化。然唐宋时期莫高窟修建达到一个高潮,这个高潮是如何形成的呢?笔者认

莫高窟地处丝绸之路的一个战略要点。它不仅是东西方贸易的中转站,同时也是宗教、文化和知识的交汇处。莫高窟有492个小石窟和洞穴庙宇,以雕像和壁画闻名于世,展示了延续千年的佛文化。然唐宋时期莫高窟修建达到一个高潮,这个高潮是如何形成的呢?笔者认为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唐宋之间经济空前发展

大佛的修建必须拥有经济的支持,但不论是唐朝还是宋朝经济都是空前发展:唐代商品经济开始萌芽,水路、路路交通便利长安、洛阳、苏州、扬州、成都、广州等商业中心兴起,丝织业发展极大的提高经济发展速度;到了宋朝由于西北游牧民族的干扰,将市场投向海外,经济作物、瓷器、丝绸、茶叶等极大的推动商品经济的发展。商品经济的发展为大佛的修建提供了重要的经济基础。

众所周知,大佛的修建需要大量的资金,若只是富商、政府倾尽所有也可能难以承担工程如此浩大的工作任务。所以更多的是由社人(同村之人)出资的而建的。社会经济发展,社人能够支配的资产就会增加,对佛教的支出就会加大。虽然社人的资产不及富商、政府,但胜于人多,集腋成裘,数万人花费数十年的财力总会是胜于政府、富商们的一时支出的。

另外,莫高窟为来往商人提供便利,出资修建的不仅仅是东风商人,更要西域商人的大力支持。

二、文化氛围宽松

早在隋朝佛教文化开始兴盛,唐延隋制,佛教随之发展。大唐在贞观之治中走向顶峰,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实行开放的民族政策。大唐帝国"存异方之教"对外来文化兼收并蓄,让长安城成为国际大都市,极大促进中外文化交流

佛教经汉、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发展趋于完善。与此同时,玄奘西行带回佛经数册藏于莫高窟。这一举措提高了莫高窟的声誉,赢得更多的资金支持

莫高窟大佛的修建也进入一个高潮。处在东西商路上的莫高窟更有机会摩擦出中西文化的火花,拥有异域色彩。多元的文化让大众有更广阔的胸怀迎接新事物。

宋朝重文轻武的社会氛围中,文化逐渐下移,带动佛学的平民化、世俗化。莫高窟已经拥有大量佛像,且历史长久,附庸风雅的商人自然而然将莫高窟作为首选之地。

由于修建一个大佛耗资巨大,商人们就将目光投向佛像的重修。莫高窟经过前人的修建,已拥有一定的规模,重修带动着规模的进一步扩大、莫高窟的声明进一步传播

重新即对佛学起到承前启后的发展,又推动佛学的传播。印刷术的发展强有力的推动文化前进。各地佛教馆藏倍增,直接推动佛学发展。佛学的发展带动佛像的修建,佛像的修建又推动佛学的传播。

物质文明的强盛促使人们追求更高境界的精神文明。佛教宣称普渡众生,给普通百姓以精神寄托。相比于儒家经义的苦涩难懂,佛学的因果报应更加深入人心。

值得一提的是,唐末宋初之间,莫高窟被吐蕃统治。文成公主将佛教文化传入吐蕃,因此即便唐宋之交的动荡也没有让莫高窟大佛停止大修,一直延续。吐蕃不是纯粹的汉文化,于是莫高窟的大佛有添加了一些不一样的异域风情

唐代以前飞天壁画繁盛,宋朝趋于落寞,一定程度上推动大佛像的修建。此外,唐宋时期火药等技术的应用在很大程度上便利佛像的修建

三、上层人士推动

唐代的统治者重视、支持佛教的宣传。唐太宗曾经下诏在全国建立寺刹,并且在大慈寺设立了译经院,宴请了国内外的名僧来到这里翻译佛经,宣化佛教,培养了大批高僧、学者。唐高宗继位后,在帝都和各州都开设了官寺,祈愿国家安泰;武则天更是下令在各州设立大云寺。

晚唐时期,佛教僧人也备受礼遇,皇帝对他们都赏赐有加。宋初,统治者极力提倡佛教。宋太祖即位不久,即下诏诸路寺院:经周世宗时所废而未毁者不毁即毁之寺,所遗留之佛像亦命保存;且属令书写金字银字之藏金

北宋王朝积弱积贫内忧外患,便变向来执行严格的度牒(封建国家发给已得度僧尼者的证明文件,持有度牒的人可受政府的保护,又可免除徭役。)政策,大量出售度牒,增加国民收入,缓和财政困难,而寺院则乘机从中渔利并扩大影响。莫高窟作为一个佛教圣地有极大优势,自然得到极好的发展。

除了统治者,士大夫阶层也是一个重要因素。不少士大夫高僧结交甚至拜倒在禅师脚下,被看作是一件高雅的事。士大夫与佛僧频繁交往,使士大夫们有更多地机会深入地了解佛教,从而为佛教的融合提供了更为坚实的基础。尤其是宋代,知识分子阶层扩大,政治之争不少。不少士大夫是由于政治失意,在禅宗上寻找心灵的慰籍。

其中比较出名的就是柳宗元和苏轼。柳宗元自己说过:“吾自幼好佛,求其道积三十年。”(《柳宗元集》卷二五《送巽上人赴中丞叔父召序》)苏东坡早年受佛教家庭的熏陶及天府佛国地理因缘的影响,以至早年“喜佛”,促使他青年之“游禅”,中年之“近禅”,老年之“逃禅”。有了知识分子参与佛、儒、道三教合一形成一种新的文化理学。佛教在日常生活中占据一大部分,其影响就体现的修建上了。

莫高窟的修建并非一朝一夕能完成,工程浩大如斯投入的人力物力亦机器巨大。莫高窟闻名于世,有偶然亦有必然。无论如何,她都是丝路之上的那颗璀璨明珠,中国之瑰宝,世界之奇葩。

参考文献:

《世界文化遗产-敦煌莫高窟》

竺沙雅章《中国佛教社会研究》

相关资讯

​2022年莫高窟旅游开放公告

来源:甘肃广电-丝路明珠网为做好2022年莫高窟旅游开放工作,全面落实常态化疫情防控举措,方便广大游客和旅行社制定参观计划,现将莫高窟旅游开放政策相关事宜公告如下:一、疫情防控1、莫高窟严格落实《文旅部疫情防控指南》要求,继续执行“限量 预

「青未了」燕子|醉美甘青游(四)---敦煌莫高窟

文图|燕子 编辑|燕子莫高窟,俗称千佛洞,坐落在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它始建于十六国的前秦时期,历经十六国: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等历代的兴建,形成巨大的规模。有洞窟735个,壁画4.5万平方米、泥质彩塑2415尊,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

八座敦煌洞窟“搬到了”北京,再现莫高窟神韵

澎湃新闻记者 陆林汉 综合报道8月29日,“文明的印记——敦煌艺术大展”在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对外开放。澎湃新闻了解到,展览从“经典敦煌艺术”“藏经洞专题”“1940年以来的敦煌艺术手法与精神”三大主题出发,展出复制洞窟8座,文物、临本、现当

“哪怕只剩下我一个人,也不会离开敦煌!不会离开莫高窟!”

仲夏的敦煌,白杨成荫,流水淙淙。在这美好的季节,常书鸿的工作也紧张有序地开展起来。当时人手虽少,条件也很艰苦,但大家都想干一番事业,情绪高昂。他们首先进行的工作是测绘石窟、窟前除沙、洞窟内容调查、石窟编号、壁画临摹等。常书鸿要给数百个洞窟一

雪落敦煌莫高窟

11月28日,丝路名城甘肃敦煌迎来降雪天气,世界文化遗产莫高窟银装素裹。 王嘉奇 摄图为银装素裹的莫高窟。 王嘉奇 摄 图为莫高窟雪景。 王嘉奇 摄 莫高窟周围一片白色。 王嘉奇 摄 图为莫高窟雪后景色。 王嘉奇 摄 图为莫高窟雪后景色。

游甘肃世遗丨莫高窟 带您穿越千年

艺术宝库莫高窟、玉门关、悬泉置遗址,带您穿越千年时空,触摸历史脉搏。01莫高窟 带您穿越千年“莫高窟地处丝绸之路的战略要点,不仅是东西方贸易的中转站,同时也是宗教、文化和知识的交汇处;莫高窟的492个洞窟和石窟寺以彩塑和壁画闻名于世,展示了

数字化保存——让莫高窟“青春永驻”

作者:黄敬惟始建于公元366年的敦煌莫高窟,是中国古代文明艺术的宝库,也是丝绸之路上不同文明交流交融的重要见证。在漫漫黄沙中,这颗世界文明长河中的璀璨明珠,经受着风沙、湿度等多重考验。敦煌莫高窟官方虚拟形象“伽瑶”。游客在莫高窟数字展示中心

余秋雨:莫高窟

看莫高窟,不是看死了一千年的标本,而是看活了一千年的生命。一千年而始终活着,血脉畅通、呼吸匀停,这是一种何等壮阔的生命!01莫高窟对面,是三危山。《山海经》记,“舜逐三苗于三危”。可见它是华夏文明的早期屏障,早得与神话分不清界线。那场战斗怎

敦煌莫高窟:充满魔力的佛教艺术宝库

7月10号,敦煌通高铁了,从兰州到敦煌8小时即可到达。这不啻为先进科技与经典文化的触摸、国之重器与文化圣殿的美好邂逅。虽然此时的敦煌早晚温差能差十多摄氏度,但6、7月份仍是敦煌旅游的最佳时间。高铁开入敦煌,莫高窟的神秘尊容好像更加容易面向公

门票半价、洞窟数增加 | 这个淡季,莫高窟应该这样参观

摄影:孙志军您想象中的莫高窟的冬天,是否一片白雪茫茫,冷寂无声,毫无夏季的热烈与浪漫?其实不然,微茫的远山,乘着月色的黎明,万物静谧中孕育着春天的希望,明媚的阳光照耀着雪后的大漠,折射出的是温暖。莫高窟,总有一个时节,能让您心甘情愿的浪费时

友情链接

SEO域名抢注宝宝起名网妈妈知道币圈速度与激情10影评网芬兰旅游网今日榆林服装设计网今日唐山国际象棋培训网梧州新闻资讯网悬空寺旅游攻略喜茶会员日东方生物股票海螺水泥股票昆明交友聚会网洗衣机品牌大全网国画书画网眼镜品牌网
甘肃旅游网是甘肃省旅游资讯网站,提供甘肃省内文旅资讯 ,甘肃旅游必去十大景点、莫高窟、鸣沙山月牙泉景区、嘉峪关关城、张掖丹霞地质公园、青海甘肃宁夏大环线旅游攻略、旅游景点信息、甘肃青海大环线10日游攻略、青海大环线旅游攻略、甘肃旅游攻略自由行线路攻略等。
甘肃旅游网 22939.cn ©2022-2028版权所有